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經典的歷史典故

時間:2024-10-09 19:42:51 歷史 我要投稿

經典的歷史典故

經典的歷史典故1

  掩鼻之讒

經典的歷史典故

  【出處】《戰(zhàn)國策·楚策四》。

  【釋義】本意指遮掩了鼻子,泛指女人因嫉妒而進讒離間加害別人。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楚懷王沉迷于生色犬馬,整天和她的愛妾鄭袖游宴,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后來,魏國國君為了討好楚懷王,也為了腐蝕他的斗志,獻給他一名絕世美女,楚王非常寵愛。

  夫人鄭袖順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歡新來的美人,她為美人購來衣物,備下宮室臥具,任美人選擇,其喜愛美人的程度超過了楚王。楚王知道鄭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這時,鄭袖對美人說:“大王很喜歡你的漂亮容顏,但不喜歡你的鼻子,你以后見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泵廊苏锗嵭湔f的`辦了。楚王見美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鄭袖詢問原因,鄭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問,鄭袖回答說:“不久前她曾說大王身上有臭味,她聞見難受!背趼犃朔浅I鷼。

  次日,楚王又召鄭袖、美人三人同坐,鄭袖事先告誡楚王身旁的人說:“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須立即執(zhí)行!比俗潞,楚王讓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當然,沒有鼻子的美人再也不能與鄭袖爭寵了。

  【成長心語】

  自古以來,君子常常就斗不過小人。小人的卑劣手段層出不窮,而君子要忙于正事,無暇分心與小人糾纏,F實中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小人,對這種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傷害。如果過分地接近小人,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負擔;冷落了他,又會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懷何鬼胎。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是上策。這樣,你就不會被那些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所傷,你的人生也不會出現許多不必要的波折。

經典的歷史典故2

  七夕與乞巧

  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或七姐誕,始于漢朝,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之一。節(jié)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并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那為什么現代這么多人都會認為“七夕”是紀念牛郎和織女愛情故事的“情人節(jié),而不是向織女乞巧的“乞巧節(jié)”呢?最大的原因是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jié)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jié)在當代慢慢地演變成“中國情人節(jié)”。

  “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捌摺庇质撬惚P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捌摺迸c“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jié)日。

  七夕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jié):七夕節(jié)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jié)俗活動,故稱女節(jié),亦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jié):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jié):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乞巧

  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在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fā)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爆曬,過了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

  七夕蘊涵的中國愛情文化

  牽?椗膼矍閭髡f是一個永恒的悲劇——“河廣尚可越,怨此漢無梁”,“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用西方的語言是“永生的詛咒”。七夕的愛情傳說,最初只是一個離散情人凄苦的忌日,為人嗟嘆諱言。縱使后世美好心愿的彌補,也難改這個傳說天然而來的悲情。牽?椗R水而立,盈盈相顧,一顧三千年。不過,也許悲劇更能讓人懂得珍惜。這個發(fā)生在天上人間的久遠故事,告訴著幾千年的人們關于愛戀、思念和別離;在每年的這個日子里,不論是磐石蒲葦的堅韌夫妻,還是情竇初開的青澀戀人,希望都能一起仰望星空,天河如練,長空如水,我們再口耳相傳那三千年的聚散思戀,同時思索,什么是愛情,什么是我們自己的愛情。

  愛情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我遇到了他。

  曬書

  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促成了一項七夕的習俗——曬書、曬衣。

  現代的科學報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線,的確具有殺菌的效果。歷史上關于文人曬書、曬衣的習俗有則有趣的小故事。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乞巧之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記載最早見于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薄肚G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痹兆趦x《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乞巧之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鼻逵诿糁小度障屡f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經典的歷史典故3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

  【釋義】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意見);如流:像流水一樣。像流水一樣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比喻樂于接受正確的意見,聽從善意的規(guī)勸。

  【歷史典故】

  欒書,春秋時期晉國的上卿,因屢立軍功,升任中軍元帥。公元前585年,楚國派數萬精銳軍隊進攻鄭國,鄭國不敵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欒書率軍前往救鄭,欒書的軍隊剛到鄭國境內,就遇上了楚軍。楚軍見晉軍來勢洶洶,就退兵回國了。

  欒書不想就此撤兵,便去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力量弱小的蔡國見晉國來犯,連忙派使者向楚國求救。楚國本不想與晉國正面交戰(zhàn),但蔡國來求救,很明顯,此戰(zhàn)已經避無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帶領軍隊前去救援。

  晉國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請戰(zhàn),準備率軍攻打前來援救的楚軍,欒書同意了。這時,欒書的部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建議說,楚軍本來已經退回去了,現在又折回來,一定是有備而來的,千萬不可大意。此戰(zhàn)如果我們獲勝了,也只不過是打敗楚軍,并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但是如果失敗了,就一定會令人感到恥辱。權衡利弊,這一戰(zhàn)還是不打的好,我們不如收兵回國。欒書覺得他們說得有理,便下令準備撤軍回國。

  但軍中仍然有很多人想與楚軍決一勝負,又聽說欒書決定撤兵,就跟他說:“其實賢人與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您為什么不按照多數人的.想法去做呢?身為主帥,輔佐您的有11個人,其中只有3個人不主張開戰(zhàn),說明想打的人還是占多數的,您為什么不按多數人的想法行事呢?”欒書回答說:“正確的意見才能代表大多數。知莊子他們三個是晉國的賢人,他們所提的意見正確,能代表大多數人,我就采納他們的意見。”于是,欒書下令撤兵回國。

  兩年之后,欒書率兵攻占了蔡國,接著想去攻打楚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等人分析了當時的具體情況以后,建議欒書暫時先不要攻打楚國,而應該去侵襲沈國。欒書覺得他們的建議正確合理,便去攻打沈國,最后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欒書能正確聽取部下的意見,人們稱贊他:“能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一樣迅速!

  【成長心語】

  常言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贝蠓材軌蚪üαI(yè)、稱雄一世的明君英主,他們對于敢于直言相勸,排除國家隱患的忠臣良將極為尊重。賢明的君主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做到防患于未然,成就一番偉業(yè)。與此相反,拒絕不同意見,驕橫專斷的君主,到頭來落個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的下場。正所謂:“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一個人要是傲慢孤僻,拒諫飾非,一意孤行,沒有不自討苦吃的。所以,我們要多看多聽,接受他人的批評意見。這樣,才能使自己增長知識,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經典的歷史典故4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zhàn)術。

  【歷史典故】

  齊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既能解舊恨又能削弱趙國,可謂一舉兩得。于是,魏惠王調撥五百戰(zhàn)車,由龐涓率領,直奔趙國。

  龐涓治軍有方,軍隊戰(zhàn)無不勝,很快便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第二年,趙國迫于無奈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領兵前往救援。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田忌本來打算領軍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zhàn),孫臏制止說:“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魏國的國都大梁挺進,占據它的交通要道,沖擊它軍備空虛的地方,魏國國都被圍困,魏王肯定會下令龐涓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我們再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中途伏擊他,必定可以大獲全勝。這樣,我們不但可以一舉解救趙國之圍,而且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成果!

  田忌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出兵圍困魏國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龐涓回軍自救。龐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齊國軍隊大勝,趙國的危機也相應解除了。

  【成長心語】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樣的定理在科學研究領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適用于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身陷困境時,與對手發(fā)生正面的沖突,以此來解決問題,固然是一種方法,不過絕不是最聰明的方法。身處困境之中,只要我們不被自己的處境嚇倒,靜下心來,認真尋找對手的軟肋,繞過對手的正面攻擊,從其軟肋下手,一樣可以擺脫困境,甚至還有可能轉敗為勝。所以,有些時候,兩點之間“曲線”最短。

經典的歷史典故5

  “琎嘗戴砑絹帽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極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墜!薄短綇V記》

  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屬于八音中的“革”類樂器。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fā)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廣泛。

  鼓之誕生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zhàn)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呂氏春秋·古樂篇》也有記載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焙笕苏J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fā)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古代制鼓離不開獸皮與陶土。鼓的產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漁獵生活有了剝皮與制陶的技藝!抖Y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北砻髟诤茉绲摹耙陵仁稀敝畷r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傳說伊耆氏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秴问洗呵铩す艠菲氛f,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也是類似的土鼓。

  鼓之應用狩獵、祭祀、軍事等用途廣泛

  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據說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裝飾;中間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時期開始廣泛應用,尤其是軍旅和宮廷、郊廟祀典的用鼓,已積累了許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農耕文化進入高度發(fā)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并制定了一套鼓樂制度,將鼓納入了儒家的禮制規(guī)范。據《周禮·地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聲。以節(jié)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绷,指分(音)鼓、雷鼓、路鼓、靈鼓、晉鼓、皋鼓;四金,指錞、鐲、鐃、鐸。可見,此時鼓已用作各種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分(音)鼓專門用于軍事,據《說文》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軍旅,這些鼓以后發(fā)展為各種規(guī)格的戰(zhàn)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用。

  鼓的歷史典故2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zhàn)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fā)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zhàn)齊軍,兩軍對陣于魯的長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饼R國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劌說:“可以擂鼓了。”這時,魯軍戰(zhàn)鼓擂響,同時下令沖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毕萝嚳磾耻姷能囉,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后),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國軍隊,大獲全勝。戰(zhàn)勝敵軍之后,莊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zhàn)斗,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zhàn)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zhàn)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成長心語】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zhàn)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zhàn)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鼓的歷史典故3

  典源出處

  《晉書·良吏傳·鄧攸傳》:“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后稱疾去職。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fā)去。吳人歌之曰:‘紞(dan)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拖(一作挽)不留,謝令推不去,’”

  釋義用法

  晉時鄧攸任吳郡太守,為政清明,很受百姓擁戴。離任時,幾千百姓拖住鄧攸的船,不讓開行,鄧攸半夜悄悄離去,百姓作歌懷念他。后以此典稱頌地方官有德政,為百姓擁護。

  用典形式

  【怨不留】唐·高適:“梁國歌來晚,徐方怨不留!彼巍ぬK軾:“江湖欲下還飛去,空使吳兒怨不留。”

  【紞如五鼓】宋·蘇軾:“倒床鼻息四鄰驚,紞如五鼓天未明!

  【紞鼓留公】宋·曾鞏:“紞鼓留公豈是催?湖山得意且徘徊!

  【扁舟挽不回】宋·蘇軾:“滿城遺愛知誰繼,極目扁舟挽不回!

經典的歷史典故6

  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yōu)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么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經典的歷史典故7

  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便去征求左丘明的意見。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圣人,圣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么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制一件價值昂貴的狐貍皮袍子,于是就與狐貍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guī)讖埌。狐貍一聽,全逃到山林里去了。他又想辦一桌肥美的羊肉宴席,于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辦宴席,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鉆進樹林里藏了起來。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貍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桌羊肉宴席。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釋讀】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本作與狐謀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沖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其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出處《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

經典的歷史典故8

  歷史典故故事1:甘拜下風的典故

  原句為“敢在下風”!蹲髠鳌べ夜迥辍分杏涊d,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后,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huán)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

  但晉惠公執(zhí)政后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fā)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后來秦國發(fā)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秦穆公決定攻打晉國,面對強大的秦軍,剛愎自用的晉惠公反而主動下戰(zhàn)書。開戰(zhàn)之時,本就對這場自取滅亡之戰(zhàn)極度不滿的晉國大臣們不但袖手旁觀,而后又處處解救秦穆公于危難之時,直到秦軍俘虜了晉惠公。獲勝的秦穆公表示不殺晉侯。

  晉國大臣們紛紛叩頭下拜說:“賢君腳踏后土,頭頂皇天,皇天后土都聽到你的話,我們也敢于在下風頭證實聽到你在上風頭的講話呀!薄案以谙嘛L”日后便演變?yōu)椤案拾菹嘛L”。

  歷史典故故事2:覆水難收的典故

  《拾遺記》中記載,姜太公隱居時,家境窘困。妻子馬氏不愿與他共同生活,任憑姜太公如何挽留卻兀自離去。

  后來,姜太后在周文王的重用下,聯合各路諸侯攻滅商朝,建起了西周王朝,馬氏見其登臨高位執(zhí)掌重權,請求重新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令人將壺中水全部倒在地下,而后讓馬氏收起,馬氏急忙趴地取水卻只能收到星點泥漿,姜太公此時冷冷說道:“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復合,好比這倒在地上的水再難收回。”《漢書·朱買臣傳》也記載了朱買臣與其妻的類似故事。

  歷史典故故事3:赴湯蹈火的典故

  語出《東漢·晁錯傳》。劉啟繼位稱作漢景帝后,經常聽從“智囊”晁錯的意見。晁錯主張中央集權,鞏固邊防,重農粟的政策,并在一篇奏章中具體提出鼓勵將士保衛(wèi)邊疆,能打勝仗或堅守不退的就升級,攻破敵人城池或陣地的就獎賞,這樣才能使將士們“冒著敵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滾湯烈火,奮不顧身去拼命”。原句中的“赴湯火”日后漸擴充、演化為“赴湯蹈火”。

  歷史典故故事4:扶搖直上的.典故

  《莊子·逍遙游》中引用《齊諧》的記述:“鵬遷往南海時,水花被激起三千里高,它的翅膀拍打著颶風上升到九萬里高,它的背如同泰山般大,兩翅如同懸掛在天邊的云彩,背負青天乘著六月大風飛向南海!鼻f子通過這般描述,主要表現無往而不利的精神境界。

  歷史典故故事5:奉公守法的典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國大將趙奢原本是個收稅小官,某次他來到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管家仗勢欺人,拒付稅款,趙奢依照法令殺掉了他。

  趙勝聞后怒氣沖天,定要其以命償命,趙奢找上門誠懇地說道:“您是趙國棟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應該遵守國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現在您的管家卻倚仗權勢公然違反國家法令。

  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稅,那么天下還會太平嗎?國家還會富強嗎?到那時候,您還會有現在這樣顯赫的地位?若是您能奉公守法,百姓定會以此為榜樣,那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就會富強,您怎么能輕視呢?”趙勝聽后慚愧萬分,當場拜服。

經典的歷史典故9

  事例內容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文學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聽到人們議論宋玉行為不端,就把他找來說:“別人對你很不滿,你應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責備我,請您聽我講一個故事:在咱們楚國國都郢城,來了一個唱歌的人。開始他唱《下里》、《巴人》這樣通俗流行的曲子,隨著他一起唱誦的有幾千人;后來,他唱《陽阿》和《薤露》這樣比較文雅的`曲子,跟隨他一起唱的只有幾百人;而當他唱《陽春》和《白雪》這樣高雅的曲子時,能夠跟隨他一起唱的人僅有幾十人而已!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曲子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我宋玉的行為呢?”

  楚襄王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解讀

  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瓣柎喊籽贝砀哐诺奈乃囎髌;“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淺近的文藝作品!扒吆凸选北扔髦綦y得,后亦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這則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高雅的藝術或者有個性的人,暫時不被多數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們不應因此而簡單地否定它;而對于藝術家來說,也應當植根于大眾,讓藝術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變成“與民同享”的文化產物。

經典的歷史典故10

  典源出處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七《容恕》:“初,(婁) 師德在廟堂,其弟某以資高拜代州都督。將行,謂之曰:”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據過分,人所嫉也。將何以終之?’弟對曰:‘自今雖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為兄之憂也!瘞煹略唬骸诉m為我憂也。夫前人唾者,發(fā)于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將自干, 何如笑而受之?’”唐·劉《隋唐嘉話》卷下、《新唐書·婁師德傳》亦載。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唐婁師德,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者,潔之乃已!瘞煹略唬骸匆。潔之是違其怒,正使其自干耳。’蓋本《尚書大傳·大戰(zhàn)篇》:‘太公曰:“罵汝毋嘆,唾汝毋干。毋嘆毋干,是謂艱難!薄

  釋義用法唐婁師德勸戒其弟遇事應寬恕忍讓,即使人唾己面,要含笑承受,不要擦拭,而要讓其自干,以免激怒對方。后用此典形容極度忍讓,避免沖突。

  用典形式

  【拭面】 宋·陳師道:“折腰方賴 祿,拭面未傷和!

  【唾面】 宋·蘇軾:“唾面慎勿拭,出胯當俯就!彼巍り懹危骸澳腿柝M惟容唾面,寡言端擬學銘膺。”

  【干汝唾】 宋·陸游:“頑面敢辭干汝唾,蔬餐聊得曲吾肱!

  【婁公唾】 明·李東陽:“面受婁公唾,身無董氏弦!

  【唾面婁】 唐·唐彥謙:“中年涉事熟,欲學唾面婁。”

  【師德唾面】 明·唐寅:“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

  【面能干唾】 宋·陸游:“世事如今盡伏輸,面能干唾況其余!

  【唾面自干】 宋·陸游:“唾面聽自干,彼忿自消磨!

  【唾面自拭】 宋·陸游:“轉喉畏或觸,唾面敢自拭!

  【唾俟面干】 宋·陸游:“唾俟面干元不校,羹憂手爛更誰嗔?”

經典的歷史典故11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后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鹡鸰原!饼埢褚喾Q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經典的歷史典故12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炭,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于囊中。日暮歸家后,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后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經典的歷史典故13

  “從善如流”指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向下那樣迅速、自然。

  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它為了防御楚國,和晉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楚國即發(fā)兵進犯鄭國。晉軍有約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與楚軍相遇,楚軍不戰(zhàn)而退。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占楚國的蔡地。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但“中軍佐”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fā)兵,說:“楚軍已撤,鄭國轉危為安,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睓钑獛浻X得有理,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

  對此,《左傳》稱贊欒書的舉動是“從善如流宜哉”!

  從善如流典故:

  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范、韓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笔切幸玻嵅畬䲡x師,門于許東門,大獲焉。聲伯如莒,逆也。

  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它為了防御楚國,和晉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楚國即發(fā)兵進犯鄭國。晉軍有約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與楚軍相遇,楚軍不戰(zhàn)而退。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占楚國的蔡地。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但“中軍佐”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fā)兵,說:“楚軍已撤,鄭國轉危為安,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睓钑獛浻X得有理,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對此,《左傳》稱贊欒書的舉動是“從善如流宜哉”!

經典的歷史典故14

  歷史典故:司馬穰直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大軍事家司馬穰苴是一個信守軍規(guī)的軍事將領。有一次國君的親信莊賈視察軍隊,不按規(guī)定的時間到達軍營,司馬穰苴依軍令要將莊賈斬首。國君派人為莊賈求情,這個人未經允許就將馬車駛入營門。司馬穰苴就殺了此人的仆人和駕車的馬,以示懲戒。這種不畏權貴、信守軍令的作風,使司馬穰苴樹立了威信。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最終打敗了敵人。

  歷史典故: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庇谑牵R紹良被貶三級,發(fā)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瘪R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xiāng),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歷史典故: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歷史典故: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歷史典故: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后,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歷史典故:趙氏孤兒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jié)。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后,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后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眱扇肃嵵氐卮饝恕

  趙奢被害后,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里。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里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yǎng)。但是,很快屠岸賈發(fā)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家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后撫養(yǎng)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庇谑氰凭拾殉虌氲膬鹤硬卦谧约杭依铮虌肴ァ案婷堋保说借凭始依锶ニ,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并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蓖腊顿Z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yǎng)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后終于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伙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經典的歷史典故15

  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睍r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睔W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焙笠蚍Q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經典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5-19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03-23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歷史的典故05-21

哲理的歷史典故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