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歷史典故 推薦度:
- 歷史的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歷史的典故(匯編15篇)
歷史的典故1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fēng)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全國都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xí)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同時也是民間一個大節(jié)日,有“小過年”之俗稱。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是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薄锻ň暋ば⒔�(jīng)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jù)《辭�!份d:“天文學(xué)上規(guī)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非常重視,冬至被當(dāng)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xí)俗。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yīng)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從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為一個節(jié)日來過,但全國各地的風(fēng)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xí)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的習(xí)慣。有些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xí)俗。而關(guān)于冬至的傳說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等都可作為年節(jié)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盤、冬至團、餛飩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fēng)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xí)俗之一,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俗稱“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xí)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y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xí)俗。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jié),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qū)部分地方的風(fēng)俗并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ji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jié),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jié)的更多,寓慎終追遠之意。這一風(fēng)俗究竟流傳了多久,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冬至是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節(jié)日,據(jù)傳,在歷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經(jīng)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說冬至從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dāng)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渡袝ぢ逭a》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biāo)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薄!岸ㄌ毂#捞焓摇�,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jù)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dāng)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xí)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歷史的典故2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學(xué))一詞來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shù)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jì)80年代,人們在意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fā)現(xiàn)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著,一些學(xué)者開始在意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xué)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xué)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xué)生在意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xué)生們?yōu)榱藢Ω恫粶y,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xiāng)會”,然后又分別聯(lián)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為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xué)生們?nèi)〉昧藱?quán)利主體的地位。學(xué)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shè)置、授課時間、教材發(fā)放、學(xué)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xié)議。教師的'酬金由學(xué)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xué)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lián)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后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xué)生社團罰款。學(xué)生社團還有權(quán)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xué)生成了社團內(nèi)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xué)生自治機構(gòu)的名稱,后來逐漸引申出“大學(xué)”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xué)”一詞最早見于儒家經(jīng)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xué)》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xué)”一詞現(xiàn)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xué)校。
歷史的典故3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
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zhǔn)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xiāng)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歷史的典故4
【出處】
《韓非子·喻老》。
【釋義】
諱:忌諱;疾:疾病。隱瞞疾病,不愿醫(y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歷史典故】
扁鵲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名醫(yī),醫(yī)術(shù)非常高名,他只需診脈,就能知道患者臟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見蔡桓公。他仔細端詳了蔡桓公的氣色以后,說:“大王,您得病了。現(xiàn)在病只在皮膚表層,如果不及時醫(yī)治,恐怕病情會加重的。”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也用不著治!”扁鵲走后,蔡桓公對左右說:“當(dāng)醫(yī)生的就愛給人治病,沒病也說你有病,只為顯示自己醫(yī)術(shù)高明�!�
過了幾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緊治療�。 辈袒腹杨^一歪,只當(dāng)沒聽見,理也沒理他。
又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jīng)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還是不予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么掉頭就走呢?”扁鵲說:“病在皮膚里,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針灸;病到腸胃里,可以吃湯藥。但是,現(xiàn)在大王的.病已經(jīng)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發(fā)作了。他打發(fā)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jīng)逃到秦國去了。沒過幾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長心語】
閉目塞聽的人,往往自視甚高,自以為是,結(jié)果卻背道而馳。蔡桓公因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絕扁鵲的勸告,結(jié)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蔽覀儗Υu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要認真接受他人糾正過錯的好意,這樣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歷史的典故5
戰(zhàn)國末期,秦國日益強盛。秦昭王見楚王無道,國力衰微,有機可乘,立即命大將白起攻打楚國。不久,楚國京城陷落,接著白起又在山西上黨地區(qū)的長平大敗趙軍。秦軍軍威大振。
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又率得勝之師,移兵魏國,將魏國京城大梁鐵桶般地圍了起來。魏國朝野一片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見蘇厲向他請教。
蘇厲說:“秦國早就有滅掉六國的打算,事情很難辦。不過,我愿意去見周天子,也許周天子能阻止秦國繼續(xù)用兵。”魏王聽了蘇厲的話,心中升起一線希望。
蘇厲馬不停蹄地趕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對周赧王說:“白起善于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國,又連敗趙國、韓國,目前又將魏國京城大梁圍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傾覆的危險�!�
周赧王覺得蘇厲說得挺對,就派人對白起說:“如今將軍已經(jīng)立下了大功,應(yīng)當(dāng)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戰(zhàn)敗,就前功盡棄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話當(dāng)回事,仍然對魏國發(fā)動猛烈的進攻,結(jié)果大獲全勝。
可是,白起雖然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秦昭王后來卻聽信讒言,不僅罷了白起的官,還逼迫他自殺。白起果然是前功盡棄。
◎成語釋義
形容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故事出處
《史記·周本紀(jì)》:“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出處譯文
現(xiàn)在您又帶兵出塞,路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大梁,一旦戰(zhàn)敗,就前功盡棄了。
歷史的典故6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將劉岱和王忠倆人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岱和王忠不敵劉備,曹軍以失敗告終。曹操得知后,決定親自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備難敵曹操的攻擊,兵敗而逃。劉備下屬關(guān)羽被曹操所擒獲,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軍營。
曹操早已聽聞關(guān)羽的`威名,便獎賞了給了關(guān)羽大量的物品,并任命關(guān)羽為偏將軍。袁紹和曹操在白馬作戰(zhàn)時,曹操親自率領(lǐng)張遼和關(guān)羽前去迎戰(zhàn)。顏良是袁紹軍營中勇猛的將士,關(guān)羽騎著馬在千軍萬馬中將顏良的頭顱割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官員,袁紹軍營中沒有一位敢出來與關(guān)羽抗衡的將士。隨后,曹操封關(guān)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關(guān)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不想讓關(guān)羽前去劉備軍營,曾以各種方法挽留關(guān)羽,但是關(guān)羽依然不為所動。曹操曾經(jīng)派遣張遼前去打探關(guān)羽的心意,關(guān)羽告訴張遼說,曹操對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經(jīng)承受劉備的厚愛在先,恐怕要辜負曹操的美意了。關(guān)羽隨即告訴張遼說,等到幫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時,自己便會離開曹營,前去劉備隊伍。張遼將關(guān)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后,曹操反而大肆賞賜關(guān)羽。面對曹操的執(zhí)意挽留,關(guān)羽留下一封書信便離開了曹營。曹操手下大將勸告曹操殺掉關(guān)羽,但是曹操認為能人志士,各為其主,這不能成為殺害關(guān)羽的理由。這件故事流傳到后世,百姓稱為“千里走單騎”。
歷史的典故7
典出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蘇軾·題蕭子云書》:“唐太宗評蕭子云書曰:‘行行如紆春蚓,字字若綰秋蛇�!裼^其遺跡,信虛得名耳�!�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五首之四》:“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清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詩云:“研將朱墨任鴉涂,‘春蚓秋蛇’認得無?”
《晉書王羲之傳》評江南梁蕭子云之書法,雖名揚江南,但其書法柔弱無力,缺豪邁之氣。字體猶如春天之蚯蚓,秋天之蛇無異�!短K軾題蕭子云書》中有錄唐太宗觀子云遺跡之語,與《晉書》所言,大致相同。
亦作“秋蛇春蚓”�!端巍ぬK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秋蛇春蚓’久相雜,野騖家雞定誰美。”
亦作“春蛇秋蚓”�!睹魉五ナ窌鴷颉罚骸敖酪詠�,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連翩。”
“春蚓秋蛇”。原指彎彎曲曲,似蚯蚓與蛇爬行之遺跡。后喻書法柔弱,缺乏骨力,字體拙劣,婉曲無狀,常用此語。
誤會
“春蚓秋蛇”典出李世民《晉書·王羲之傳論》,文曰:“(蕭)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蒙于紙中,坐徐偃于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蕭子云是蕭梁時代著名的書法家(按:其草書等今已不得見,惟小楷賴《閣帖》以傳,見附圖),李世民認為他的字縈綰無狀,缺筋少骨,如同“春蚓秋蛇”。
李世民論書以骨力為尚,嘗云:“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xué)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歷代書法論文選》輯,120頁)而蕭梁書家多以王獻之的流美書風(fēng)為楷模,“字書工者率以纖勁清媚者為佳”(馬宗霍《書林藻鑒》卷七引歐陽修語)。蕭子云亦不例外,他在上梁武帝《論書啟》中說:“臣昔不能拔賞,隨世所貴,規(guī)模子敬(王獻之),多所歷年。”雖然他也說到自己“始變子敬,專法元常(鐘繇)”,但事實上“晚節(jié)所變,乃右軍(王羲之)年少時法也”(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雜藝第十九》“梁氏秘閣”條),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審美趣味。蕭氏以柔美為主要特征的書法風(fēng)格與李世民以骨力為主的書學(xué)祈尚相去甚遠,遂招致李氏惡評。鬼網(wǎng)鬼故事_
由于李世民的這段話中已經(jīng)包含了對“春蚓秋蛇”的解釋,所以,并沒有給后人的理解和運用帶來困難。宋·姜夔《續(xù)書譜·草書》:“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又蘇軾《東坡題跋》卷四《題蕭子云書》:“唐太宗評蕭子云書云:‘行行如紆春蚓,字字若綰秋蛇。’今觀其遺跡,信虛得名耳�!庇帧短K軾詩集》卷十五《和孔密州五絕·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庇帧短K軾詩集》卷二十九《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其一》:“秋蛇春蚓久相雜,野鶩家雞定誰美�!庇置鳌ぺw宧光《寒山帚談·學(xué)力三》:“字法惡無骨。《書狀》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酥骺筒环侄!庇智濉に尾堋稌ḿs言·論草書》:“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屬十?dāng)?shù)字而不斷,縈結(jié)如游絲一片,乃不善學(xué)者之大弊也�!庇智濉ひε渲小稌鴮W(xué)拾遺》:“凡作草,不得一概盤紆……不然則春蚓秋蛇而已�!彼月式韵薅ㄔ凇翱M繞”和(或)“無骨”的'含義上。
此外,有論者對“春蚓秋蛇”作了字面上的改動,本義不失。明·范欽《天一閣集》:“邇年陳、方、楊、馬草書視解大紳、沈文明、張汝弼尤怪誕,乃攘臂馳騖,說者以病丐偷兒、僵蛇曲蚓目之,然乎!”(《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419頁)又明·豐坊《童子學(xué)程·草書》:“近時張東海之學(xué),纏繞無骨,備死蛇結(jié)蚓之態(tài)�!庇智濉ね蹁墩摃UZ·運筆》:“解得頓挫,斯能跌蕩。指如懸槌,筆如死蚓,豈有是處?”
如此明晰之義,竟有誤會者�?计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春蚓秋蛇為遒勁,例如,明·解縉《文毅集》卷四《草書歌》:“動如彩鸞紫鳳爭翱翔,勁如秋蛇春蚓各奔忙�!倍且詾橥褶D(zhuǎn)流動,例如,今人朱良志《曲院風(fēng)荷:中國藝術(shù)論十講》:“筆斷意聯(lián),線斷脈運,可以成一靈妙的空間,可盡春蚓秋蛇之意�!�(51頁)纏繞無骨的春蚓秋蛇在這里被用作藝術(shù)美的象征,實在令人意外。
歷史的典故8
馬紹,字子卿,濟州金鄉(xiāng)(今金鄉(xiāng)縣)人。歷任左右司都事、單州(今山東單縣)尹、提刑按察司僉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中書左右丞等官職。被元世祖稱為秀才。他關(guān)心民間疾苦,潔己奉公,不畏權(quán)貴,敢言直諫,有“清廉賢明”的美譽。
世祖初年,馬紹應(yīng)詔入仕,授中書省左右司都事。后任單州尹,勤政愛民,得當(dāng)?shù)厥棵窨淌濏�。至元十年�?273),改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僉事,以賑災(zāi)恤民為先務(wù)。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詔命劃隆興為太子封地,皇太子選拔總管,馬紹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書。
馬紹為人廉潔剛正,與權(quán)臣桑哥多有斗爭,曾力諫世祖行輕徭薄賦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總管三十人,引他們上朝見皇上,想以催收賦稅的多少來考定政績高下�;噬险f:“賦稅收齊了不把百姓財力榨盡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倉庫軍隊,難道少這些么!”馬紹退朝到尚書省,追記皇上的訓(xùn)示,交太史寫下來。有人建議增加鹽稅,馬紹說:“如果不節(jié)制不必要的開支,即使把賦稅加重幾倍,也不夠用�!笔虑橹缓脭R置下來。
皇帝下詔書把京城一部分種苜蓿的官田分給居民,可是以桑哥為首的特權(quán)階層乘機據(jù)為己有。為堵馬紹之口,他們把一塊田地分給馬紹,馬紹卻堅決不受。桑哥想上奏請求把這塊地賜給馬紹,馬紹推辭說:“我沒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擔(dān)心不能盡職盡責(zé),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過!”桑哥垮臺后,追查他曾行*賂的人,找到他的賬本看,惟獨沒有馬紹的名字。桑哥后悔地說:“假如我早聽馬左丞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皇上說:“馬左丞忠誠廉潔令人尊重,讓他官復(fù)原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書省,馬紹改任中書左丞。元貞元年(1295年),中書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于任上。有詩文數(shù)百篇。
歷史的典故9
一、《史記》中的典故
【錐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終能顯露頭角。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唐杜甫《遣悶》:“氣沖看劍匣,穎脫撫錐囊�!苯柚该�。清姚鼐《邯鄲口號》:“錐囊有意來成市,玉貌無端亦被圍�!眳⒁娬虏俊ぷh政“毛遂請行”。
【雀羅】 《史記·汲鄭列傳論》:“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shè)雀羅。翟公復(fù)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暑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焙笠浴叭噶_”形容冷落的門庭或失勢之家。唐劉禹錫《有感》:“地幽蠶室閉,門靜雀羅開�!眳⒁娖饔貌俊m室“雀羅門”。
【卓家壚】 漢辭賦家司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文君私奔,與相如在臨邛賣酒。卓文君當(dāng)壚,司馬相如圍一條犢鼻褌洗酒器。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以“卓家壚”、“文君壚”為年輕女子當(dāng)壚賣酒的典故。唐張祜《送蜀客》:“莫戀卓家壚,相如已屑屑�!彼侮懹巍端虑霸乱棺碇袘蜃鳌吩姡骸按司贫◤暮翁幍茫兄皇俏木龎�。”參見器用部·飲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恒之子,漢景帝劉啟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為梁王,建都睢陽,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東苑,也叫梁園、兔園,是古代名園。梁孝王經(jīng)常在其中廣納賓客,飲酒賦詩。當(dāng)時名士司馬相如、鄒衍等均為座上客。見《史記〃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為貴族、名士宴飲的典故。宋蔡戡《觀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漢書中的典故
【長纓】 捕縛敵人的長繩�!稘h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碧屏谠短歧t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執(zhí)長纓,智勇伏囚拘�!碧棋X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見儒者雄,長纓系余孽�!彼侮懹巍兑棺x兵書》詩:“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薄肚迤綐贰ちP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參見人事部·志趣“請長纓”。
【束缊】 《漢書·蒯通傳》:“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里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词堈埢鹩谕鋈饧遥唬骸蚰阂�,犬得肉,爭斗相殺,請火治之�!鋈饧义嶙泛羝鋴D�!薄俄n詩外傳》卷七亦有此說,“缊”作“蘊”。后用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斗e薪賦》:“時束缊以請火,訪蓬茨于善鄰。”宋黃庭堅《次韻孫子實寄少游》:“誰能借前籌,還婦用束缊�!眳⒁娙耸虏俊ば兄埂捌蚧稹�。
【終軍棄繻】 《漢書·終軍傳》:“初,軍從濟南當(dāng)詣博士,步入關(guān),關(guān)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fù)傳,還當(dāng)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fù)傳還�!瘲壚]而去�!崩],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guān)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關(guān)中創(chuàng)立事業(yè)。后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之二:“宓子彈琴邑宰日,終軍棄繻英妙時。”參見人事部·志趣“終軍志”。
【一囊】 《漢書·東方朔傳》:“朱儒長三尺余,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碧岂樫e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猶輕五車富,未重一囊貧�!眳⒁娙耸虏俊へ氋v“曼倩饑”。
【赤白囊】 《漢書·丙吉傳》:“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fā)犇命書馳來至。馭吏隨驛騎至公車刺取�!庇鬟呹P(guān)告急文書。宋陸游《春夏雨旸調(diào)適頗有豐歲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無赤白囊,人間何地不耕桑。”參見武備部·其他“赤囊書”。
【黑白丸】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里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焙笠杂饔蝹b殺人報仇。宋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fēng)》:“偷兒夜探黑白丸,奮髯忽逢朱子元�!眳⒁娙耸虏俊て渌疤酵杞杩汀�。
【斷裳】 漢代的蓋寬饒,字次公,漁陽人。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fēng),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在任司馬時,為了便于行事,還未離殿門,便截斷裳衣,戴上大帽,佩著長劍,親自到士卒居處,視其飲食﹐有病者慰問并給以醫(yī)藥。見《漢書〃蓋寬饒傳》。后用為典故。明黃道《周圣主勤政典學(xué)頌》”斷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漢書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漢書·劉寬傳》:“典歷三郡,溫仁多恕,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己,終不加苦。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xué)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zhí)經(jīng)對講。見父老,慰以農(nóng)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xùn)。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彼翁K蘇軾《次韻李端叔》:“顧我迂愚分竹使,與君談笑用蒲鞭。”參見政事部·治理“蒲鞭”。
歷史的典故10
典源出處《戰(zhàn)國策 ·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 《史記·蘇秦列傳》亦載。
釋義用法雞口雖小,是進食的,牛后雖大,是排泄糞便的'; 所以蘇秦對韓宣王說“寧做雞口,不做牛后�!焙笠源说浣柚笇幬恍《�,勝過位高而受人支配。
用典形式
【牛后】 唐 ·元�。骸澳悄茏髋:�,更擬助鴻基�!�
【牛后人】 宋·黃庭堅:“聽它下虎口著,我不為牛后人�!�
【作牛后】 宋·蘇軾:“況瞋蘇子鳳咮銘,戲語相嘲作牛后�!�
【寧為雞口】 宋·陳師道:“寧為雞口官無小,欲試牛刀久要新。”
【雞口牛后】 宋·陳師道:“固知雞口羞牛后,不待鳴群已可驚�!�
歷史的典故11
華清宮內(nèi)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fēng)景區(qū)、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qū)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huán)園和禹王殿等標(biāo)志性建筑群。驪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
中國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華清宮精彩上演。華清御湯酒店坐落在華清宮景區(qū)九龍湖南側(cè),是國際精品溫泉酒店體驗?zāi)康牡亍?/p>
所以,到陜西西安旅游,有“六看”,即兵馬俑、華清宮、鐘樓、城墻、大雁塔、舞劇《長恨歌》。
華清池的歷史典故
地方志記述
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唐詩人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清人錢維喬《華清宮》詩道:“華清之宮驪山足,玉殿千重相連屬”。驪山景色宜人,溫泉蕩邪去疾。傳說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時的溫泉名“星辰湯”�!度赜洝份d:“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規(guī)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詔左衛(wèi)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秲愿敗份d:“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溫湯。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更溫泉宮為華清宮,“環(huán)宮所置百司區(qū)署,詔琯總經(jīng)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游覽”(《唐書·房琯傳》)。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白居易《驪宮高》詩:“驪宮高兮入云”。驪山似錦若繡,一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唐代詩人崔涂、李商隱、崔道融詠華清宮,皆以“繡嶺宮”為詩名。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范圍是:南至驪山西繡嶺第一峰(即周烽火臺),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甕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yǎng)院西側(cè)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yè)樓,發(fā)現(xiàn)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墻的墻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北墻基。1982年冬于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墻兩段。從調(diào)查和發(fā)掘所見遺跡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筑布局嚴(yán)謹,曲折縈回,規(guī)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筑已蕩然無存。
今日記其遺跡,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并以此為借鑒,建立一個新時代的風(fēng)景旅游區(qū),供廣大人民群眾游覽。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為一座結(jié)構(gòu)嚴(yán)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gòu)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布設(shè)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布其間,把整個華清宮妝扮得格外妖嬈。華清宮的建筑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墻環(huán)繞�?潐χ猓至_列不少建筑,清乾隆《臨潼縣志》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人文歷史
這里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游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里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游幸。冬天利用溫泉水在墻內(nèi)循環(huán)制成暖氣,每當(dāng)雪花飄舞時,到了這里便落雪為霜,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shù)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后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huán)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qū)m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后,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據(jù)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里,先后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寢殿。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據(jù)歷史記載,這里的溫泉大約發(fā)現(xiàn)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漢代曾在這里建造帝王貴族的行宮別墅。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叭A清池”由此得名。經(jīng)歷代戰(zhàn)爭,原來的建筑都已毀塌。都是按照歷史記載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qū)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設(shè)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沖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游覽區(qū),主體建筑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為文物保護區(qū),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于此。
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墻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臺倒影, 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筑,沉香殿和宜春 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jīng)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筑群。
“蓮花湯”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占地400㎡,是一個可浴可泳的兩用湯池,充分顯示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quán)威嚴(yán)。池底一對約30cm的進水口曾裝有雙蓮花噴頭同時向外噴水,并蒂石蓮花象征著玄宗、貴妃的愛情。
“海棠湯”,俗稱“貴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貴妃沐浴。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楊貴妃在這花朵一樣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個春秋�!靶浅綔毙藿ㄓ诠�644年,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測是工匠模擬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后面還有溫泉古源。
“太子湯”是專供太子沐浴的湯池。“尚食湯”是專供尚食局官員沐浴的湯池。
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后經(jīng)飛霞閣,傳說此閣是貴妃浴后觀景及晾發(fā)之處。九龍湯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貴妃池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
為了適應(yīng)旅游形勢的發(fā)展,華清池內(nèi)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shù)展館。構(gòu)成了集旅游、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物游覽場所�?胺Q北方皇家園林之典范。
隨著考古發(fā)掘,在唐華清宮保護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筑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zhì)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jù)。
歷史的典故12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于池岸廣筑樓臺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fēng)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節(jié)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后,皇帝賜宴游賞于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杏園春宴”。后遂被專指進士及第。唐劉滄《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碧茰赝ン蕖洞喝諏⒂麞|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也有云:“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典見《唐國史補》、《唐摭言》)
2 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于塔上。后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短妻浴芬拙右自娫疲骸按榷魉滤}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3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dāng)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后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biāo)終屬鹡鸰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lǐng)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4 破題
唐翰林學(xué)士李程初應(yīng)博學(xué)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睍r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yīng)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dāng)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焙笠蚍Q詩文起首數(shù)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2 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游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nèi),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yīng)試,均登甲科,當(dāng)時文人員半千說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為青錢學(xué)士。后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眾。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薄吩姡骸坝瘟嘿x客多風(fēng)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6 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fēng)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yīng)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后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庇肿运纬詠�,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xiàn)。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志》)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閱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為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為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當(dāng)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焙笠蛞浴鞍税俟潞敝肛毢炕蛴魈幘忱щy、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xiàn)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8 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為魯郡公。后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zhàn)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fā)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biāo)當(dāng)作顏魯公的后裔,取為狀元。發(fā)榜后,顏標(biāo)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云:“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biāo)作魯公�!薄岸妗焙笏斐S靡孕稳萦馗坎贿_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后,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xué)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xué)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xí)也�!泵缯癫灰詾橐�,曰:“豈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后經(jīng)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扎嬰兒,為老娘所熟諳�!暗箍嚭骸币鉃閷⒑喊嵉埂1扔鞫嗄昀鲜�,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吨熳诱Z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云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guī)勸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于通俗小說。(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10 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溫庭筠,溫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绷詈T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溫庭筠有才無行。于是溫終身不得登第。后溫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南華經(jīng)》,即《莊子》。后人因以“悔讀《南華》”為學(xué)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谧x《南華》�!�(典見《唐詩紀(jì)事》、《北夢瑣言》)
1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后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于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1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xiāng)赴他郡應(yīng)舉,鄉(xiāng)鄰中有人托其攜子同往應(yīng)試。試畢,鄉(xiāng)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xiāng)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焙笠蚍Q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說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歷史的典故13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歷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y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并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后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并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guī)》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yīng)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yǎng)。
歷史的典故14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xiàn)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鐘子期必能領(lǐng)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鐘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巖下。伯牙心情郁悶,于是彈奏了一會琴。
琴曲起初表現(xiàn)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巖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鐘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于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于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無伯牙因鐘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nèi)容。”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歷史的典故15
典源出處
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下:“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藥,賣于長安市中,口不二價者三十余年。時有女子買藥于康,康守價,乃曰:‘公是韓伯休邪? 乃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欲避名,今區(qū)區(qū)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遂遁人霸陵山中�!薄短接[》卷九四亦引 《高士傳》,《后漢書·逸民列傳》亦載。文略同。
釋義用法
后漢韓康為躲離塵世虛名,賣藥長安市中,口不言二價,一直保持三十余年,后來他言不二價的名聲也盡人皆知了,他只好遁入深山中。后用此典形容逃名避世的隱士生活; 有時也指藥或賣藥。
用典形式
【賣藥】 唐·王季友:“煉丹文武火未成,賣藥販屨俱逃名。”宋·陸游:“只道燒金有劉向,不知賣藥是韓康�!彼巍S庭堅:“賣藥偶知名,草玄非近準(zhǔn)。”
【無二價】 唐·高適:“洛陽無二 價,猶是慕風(fēng)聲�!�
【不二價】 唐·王維:“賣約不二價,著書盈萬言�!�
【不二名】 明·高啟:“如何不二名,乃為女子知�!�
【伯休隱】 宋·,陸游:“賣藥思從伯休隱,愛花卻笑拾遺狂。”
【韓康藥】北周·庾信:“時占季主龜,企販韓康藥�!�
【賣藥韓康】 清·丘逢甲:“多君賣藥高韓康,專從海上搜神方�!�
【逃名賣藥】 清·吳偉業(yè):“逃名因賣藥,不愧鹿門期。”
【韓康賣藥】 南朝陳·徐陵:“韓康賣良藥,董偃鬻明珠�!蹦铣骸そ停骸绊n公淪賣藥,梅生隱市門�!�
【韓康避名】 清·姜宸英:“更無安道能求死,只有韓康解避名�!�
【兒女識韓康】 宋·陸游:“一事尚須深自咎,街頭兒女識韓康�!�
【女子知伯休】 清·王士禛:“世情但競牢石耶,女子猶知伯休那�!�
【行藥長安市】 金·元好問:“不妨行藥長安市,才是前生許道寧�!�
【君是伯休非】 宋·陸游:“堪笑街頭小兒女,問予君是伯休非?”
【歷史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7-0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3-23
歷史的典故06-14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常州歷史典故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