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高中生物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

時間:2024-10-29 12:08:08 生物/化工/環(huán)保/能源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

  全市高中語文教師在商丘市一高集體聽課,上午北京市東城區(qū)教研室主任張小屹給我們做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變動情況報告,下午市一高譚世芬老師和市回高趙春華老師進行同課異構活動,講授《登岳陽樓》。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本次新課改中的最大亮點,同時也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兩位老師就杜甫名篇《登岳陽樓》同一篇課題進行了不同的設計,對文本的個人解讀,對教材巧妙的教學處理,都有效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譚世芬老師重在“緣景明情”從頷聯入手,由景入情,從杜甫晚年心路歷程中讀出杜甫“涕泗橫流”的博大與深沉。課堂簡約清晰,學生積極主動,猶如高山流水;趙春華老師重在聯想想象引導深入探究解讀,課堂充實豐富,樸實詳細,宛如涓涓小溪。兩節(jié)課真正體現了同課異構的美妙,充分體現教師的個人的功底和魅力。

  執(zhí)教的兩位老師各顯其能,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教學,展示了不同的教學風格,盡顯不同的精彩。教材相同,知識點是確定的,老師們用了不同的組合順序。同一個內容,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思維方式。“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

  課后,教研室李青峰書記從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如何更有效地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分析了課題選取的原因,也指出了兩位上課老師的課堂的亮點與不足,同時期望今后進行更多的同課異構活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心得如下:

  一、拓展視野,豐富了教育教學藝術

  任何一位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yōu)點的全面的體現者,每一位都有他的優(yōu)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某一個領域里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自己。教師之間的這種差異性資源,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聽課過程中,其他教師的教育機智可以被相互體會。

  二、智慧碰撞,構建了多重對話平臺

  經驗豐富的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專長奉獻出來。年輕教師也積極獻言獻策。思想發(fā)生了碰撞,討論的越深入,發(fā)現的問題也就越多,對問題的理解也就越透徹。

  三、相互對比,引起教師對授課方法的思考

  一節(jié)課結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學效果。這種效果一方面是與自己課前的教學設計相比照,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完成了課標目標。二是從現場效果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是否被激發(fā)出來,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所學的內容。對教學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反饋、同行和專家的評議,反思一節(jié)課的得與失,提出今后改進和完善的設想。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認識到,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居高臨下地對知識進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讀來替代學生的解讀;而應該站在一個引領者的位置,循循善誘,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真誠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善于抓住學生發(fā)言中的閃光點,重視課堂生成,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討論的氛圍中,讓學生各自生成或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這是當前新課改的必然趨勢,如何做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又站在對話者首席的位置,是當前新課改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而在導學教學中則全部的內容都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只是起到引領的作用。

  四、更新觀念,優(yōu)化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與研討中,我發(fā)現了自身結構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別是對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還不能很好的落實到課堂教學上,缺乏理論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遠,所以還需要專家的引領,更需要在平時能多方面的去學習各種教育理念,從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長。

  通過本次活動,我在教學上得到了一次大大地磨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會借鑒別人的長處,不斷在實踐中探索,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課堂教學。

【高中生物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08-10

數學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05-11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 (15篇)01-01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 15篇11-19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15篇11-12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15篇)01-06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集錦15篇)03-01

教師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03-31

初中歷史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