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上海七月十四的習俗
七月十四一般指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上海七月十四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上海七月十四的習俗
農(nóng)歷7月14有喝豆?jié){習慣。
上海松江七月十四喝豆腐漿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松江城廂地區(qū)有喝豆腐漿的風俗習慣。相傳這一風俗習慣,是為了紀念明末的松江抗清義軍領(lǐng)袖李待問。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打入松江,把松江城團團包圍,形勢十分緊迫。當時任松江府知府的李待問和沈猶龍、章簡等,率領(lǐng)義軍,固守松江城。松江府城,城高濠闊,清兵一時難以攻入。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堅守,義軍糧草斷絕,老百姓紛紛獻糧供應義軍。又隔了一個月,老百姓家里也斷了糧,外面又沒有援兵,這可真是到了糧盡援絕的境地了。
七月十四日是李待問生辰,那天晚上他把家中僅有的幾斗黃豆獻出來,磨成豆?jié){,用來充饑,繼續(xù)抵抗清兵。這時,清兵將領(lǐng)得知城里口糧已斷,便大舉攻城。李待問讓殘余義軍沖出重圍,他自己回府,在案桌上寫下了遺書,要清兵少擄少殺人,愛護百姓,寫好后自刎而死。可清兵那里聽他的,在松江城里仍然殺了兩萬多人。
到了乾隆年間,清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luò)民心,對明末抗清忠義之士,封贈謚號,立祠紀念。人民特別感念李待問,于1776年建造了雄偉的松江府城隍廟(現(xiàn)今方塔園天妃宮西北側(cè),后毀于日軍空炸),就在立神像時,把府城隍修成李待問的樣子,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忠義”之精神。并傳說李待問死后當了松江府城隍,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也就是李待問生日這天,老百姓就自發(fā)地形成了磨黃豆、喝豆?jié){的習慣,以表示對這位熱愛人民、為國捐軀的將領(lǐng)的深深懷念。
后來,到了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松江城的百姓就到府城隍廟燒香,以后又擴展到府城四鄰,浙江平湖、新埭等地百姓也趕來參加廟會,到了七月半下午才散去。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到處供應豆?jié){,凡是全城百姓和前來趕廟會的人,大家都要喝碗豆?jié){。還傳說那天喝了豆?jié){就會眼目清亮,此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李待問,字存我。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郡城榻水橋堍。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工文章,精書法。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與同郡沈猶龍、陳子龍、夏允彝、徐孚遠等起義抗清,遷母于鄉(xiāng),身任守東門之職。八月初三日,清兵用計襲取西門,城破。見大勢已無可挽回,乃從東門下來。有百戶挽住說:“您讀爛《四書》,今天將怎樣?”待問說:“為臣死忠,這是常事,我不過想和家人作最后訣別罷了!卑賾粽f:“您能這樣,我先斷頭以待。”就拔刀自刎而死。待問憑尸而哭。倉卒抵家,少妾換衣涕泣,眾人都勸逃走。他笑著說:“死,是我分內(nèi)之事。且不死,將何以對待那位百戶呢?”于是引繩自縊。氣未絕而被俘。勸降不屈,慷慨就義。臨死,猶告清將不可殘殺民眾。
松江的民眾懷念他,尊為府城隍,塑像為祀。誕辰為陰歷七月十四日,府城隍廟例有盛大廟會,松江城廂人民并有夜間吃豆?jié){的風俗,都是紀念他的。
書法筆力遒勁,字體秀逸,行書可與董其昌媲美。松江博物館藏有手跡行書詩軸。
著有《玉裕堂存稿》。
上海七月十四習俗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tǒng)倫理的一種體現(xiàn),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tǒng)。
2、燒紙
中元節(jié)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jù)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
3、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4、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lián)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5、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全國各地的中元節(jié)習俗
河北。耗掀たh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河篮涂h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於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廣西: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jié),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荷糖鹂h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nèi)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陜西。号R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nóng)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nóng)家,中元節(jié)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簠强h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杭紊瓶h以中元節(jié)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jié)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jié)”,一邊念經(jīng)。天臺中元節(jié)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shè)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shè)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shè)一處祭品。
江西。杭踩酥性(jié)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jù)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永?h中元節(jié),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jié)”。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xiāng)必定舉行,其經(jīng)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呵h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jié)。據(jù)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jié)。澄?h中元節(jié)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nóng)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lǐng)取。
云南省:騰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上海七月十四的習俗】相關(guān)文章:
上海立春的習俗03-30
七月十四是什么節(jié)日08-12
七月半中元節(jié)習俗08-04
老上海人的過端午節(jié)習俗06-21
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民間習俗06-24
漢族過七月半的歷史習俗范文06-26
潮汕中元節(jié)七月半習俗06-26
細數(shù)“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習俗范文06-26
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七大習俗介紹范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