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案例知識的積累總結
一、案例知識及其作用
作為教師教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知識的多寡對于教師的成長至關重要。在教師的知識構成中,以提高教學水平為目標的教學案例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這里所說的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xiàn)象。
顯然,備課與教師案例知識的積累密切相關,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案例形成的主要渠道(雖然有一些案例未必都來自備課活動)。
對于教師的日常工作來說,案例的收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yè),并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fā),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著名學者顧泠沅教授提出教師專業(yè)成長與知識結構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其中,黃色代表原理知識(即學科的原理、規(guī)則,一般教學法知識),橙色代表案例知識(即學科教學的特殊案例、個別經(jīng)驗),紅色代表策略知識(即運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不難看出,專家教師與經(jīng)驗教師的顯著差異在于策略知識的豐富性,而經(jīng)驗教師與職初教師的明顯差異在于案例知識的多寡。教學案例外顯了教師工作中的默會認識,成為造就有經(jīng)驗教師和專家教師的必由之路。
二、備課活動中的案例知識
在備課活動中,案例知識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ㄒ唬⿲W科課程內容中的典型案例
1.反映學科課程核心目標與學科屬性的典型案例
這些案例能夠集中體現(xiàn)所在學科的課程屬性,能夠集中體現(xiàn)學科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如在數(shù)學課程教學中,反映“空間與圖形”教學特點的案例,如“折紙中的平行、垂直”體現(xiàn)實驗幾何的突出特征,反映“數(shù)與代數(shù)”核心教學目標——數(shù)感的案例,如“100萬有多大”,“數(shù)怎么不夠用了”。
相比之下,語文教學中以“盲婆婆的姻姻”為課題的教案設計就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
這位小朋友為什么要送姻蛔給盲婆婆?他平時是怎么對待這位盲婆婆的?他會對盲婆婆說什么呢?盲婆婆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盲婆婆快樂嗎?假如你是這位盲婆婆的鄰居,你會做些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殘疾人,你是怎么幫助他的?……
這種案例反映的語文課缺語少文,似乎像品德課、像社會課、像自然課,就是不太像語文課。語文課應該立足語文,樹立語文本體觀,著力于咬文嚼字,閱讀感悟,而不是進行空洞的說教或者蒼白的表白。
2.反映對課堂教學不同理解的典型案例
例如,筆者曾經(jīng)針對新課程對學生學習帶來的新變化,分析“代數(shù)式在哪里”一節(jié)課的設計,體現(xiàn)“從生活出發(fā)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的設計理念:
【案例呈現(xiàn)】代數(shù)式在哪里
內蒙古烏海海渤灣區(qū)的劉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由上節(jié)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guī)律5n+2,由此引出代數(shù)式的概念。在舉例時,劉老師指出,“其實,代數(shù)式不僅在數(shù)學中有用,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shù)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個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是多少”每名學生都受到啟發(fā),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jié)課中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shù)學”的新理念,正如劉老師所說的“代數(shù)式在生活中”。
3.反映不同課程教材觀下的典型案例——平行四邊形
不同的課程教材觀下的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其結果具有很大的差異。對于這些差異,一個典型案例可以勝過一大堆迭迭的說教。
以《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下平行四邊形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為例:
《教學大綱》下對于平行四邊形的設計大都采用如下的呈現(xiàn)方式:羅列學生以前曾經(jīng)學過關于四邊形的一些例子,例如……;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含義)以及有關概念的說明;提供一些旨在復習相關概念的例題和練習。
《課程標準》倡導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設計更傾向于如下的呈現(xiàn)方式:提供一個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數(shù)學的或有現(xiàn)實背景的),或者一個有趣的游戲,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如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做成的活動衣架)。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接觸到“平行四邊形”,列舉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實例,提出若干供學生思考、交流的問題,意在幫助學生通過歸納、概括等活動去獲得“平行四邊形”的關鍵特征(定義),敘述平行四邊形的含義與相關概念。
顯然,前者是以一種“范本”的形式出現(xiàn)的:直接向學生呈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含義(定義),以及相關的概念,一些旨在熟悉這些概念的例題和用于模仿例題的習題;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如何識別平行四邊形以及進行有關平行四邊形的計算”。這種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是:鋪墊有意義學習的情景(有時有,有時無)[FY]呈現(xiàn)現(xiàn)成的知識[FY]利用正反的例子說明新內容的應用[FY]強化訓練
后者則主要向學生提供了若干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有趣的、需要思考的問題情境,求解的經(jīng)歷,思維空間,概念的本質屬性。用意在于:首先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習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是怎樣產(chǎn)生的”,讓通過學生自我活動(動手操縱、歸納與概括,思考與交流等)去獲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含義,同時,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習一些認識新事物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能力。這種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新內容設置成層次鮮明的問題串)[FY]建立模型[FY]解釋應用[FY]拓展反思
(二)課堂操作的精彩案例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教師講的少了,學生活動的多了;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多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少了……在這種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操作活動”也愈加受到老師們的青睞。大家“深信”,只要學生“動動手活動”一下,就符合課程標準的精┥瘛—讓學生經(jīng)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自主構建新知。其實,反思新課堂,剖析教學的細節(jié),我們就會發(fā)覺,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不少操作活動流于形式。
【案例呈現(xiàn)】操作了就等于經(jīng)歷了嗎
一位教師執(zhí)教“圓錐的體積”時,為了讓學生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教師可謂是煞費苦心。先由教師演示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讓學生觀察、猜測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圓柱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等底等高”學具等方法驗證猜測,教師進而歸納推導出體積公式,最后再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加深對這一結論的認識。
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然而,在練習反饋中,老師出了一道判斷題:圓錐的體積=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學生無一例外地答對了。奇怪!整堂課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不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嗎?
由此,我們反思:學生操作了是否就真的意味著經(jīng)歷了?
我們常說,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必須引導學生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上述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操作活動,盡管學生一節(jié)課忙忙碌碌,而且最終得到了結論,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學生真正“經(jīng)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呢?經(jīng)過課后的校本研究,我們一致認為,這兩者之間還不能畫等號。在本節(jié)課中,任課教師設計的操作活動,看似操作有序,順理成章地得出了結論。但是,在活動中,學生只是單純的行為模仿,缺少仔細的觀察、批判性的反思和深層次的思考,也沒有獲得豐厚的操作體驗和感悟。因此,這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經(jīng)歷”。
這個案例引發(fā)我們思考:有效的操作活動須學生手腦并用,自主探究,有效的教學活動須要引導學生及時反思,有效的教學活動是促成學生對學習行為進行反思的活動。學生的“模仿操作”并非等于“深刻思考”。有效的操作活動需要教師及時的點撥和有價值的引領。僅僅讓學生自由“探索”的做法,其實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在學生需要引領時,教師束手無策的局面,只能說明教師的不作為。只有讓學生帶著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情感投入,開展操作活動,真正參與操作活動,向著既定的目標,經(jīng)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進而發(fā)現(xiàn)結論,獲得結論,才可謂真正經(jīng)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操作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xiàn)。
其實,可以用于備課中的案例還包括課堂導入的精彩案例、課堂結束的精彩案例等等,諸如“借學生的嘴說自己想說的話”,“是否每類課堂教學的結束都讓學生來小結”等等,作為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有意識地積累各式各樣的教學案例,來作為備課的備用材料,是提高自己備課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案例知識積累的有效方法
案例知識的積累沒有統(tǒng)一的方法,但是案例知識的積累確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內容,這就須要了解案例的基本要素以及幾類案例的基本途徑。
。ㄒ唬┌咐幕疽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俦尘啊0咐蜃x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fā)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谥黝}。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要反映的問題,是說明如何轉變后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fā)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奂毠(jié)。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
、芙Y果。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等。讓讀者知道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其對整個教學過程的了解。
、菰u析。對于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可能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fā)。
教學案例的形式與基本結構:案例背景;情景描述;案例分析;反思與研究。寫好案例的關鍵第一,選擇復雜的情境:所謂復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多種可能性。第二,具有獨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發(fā)不同的思考。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雙“慧眼”。我們比較常用的幾種案例寫作方法:“說課”型,這種案例寫法與傳統(tǒng)的說課類似,就是把自己一個課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和優(yōu)點、理念表達清楚。屬于“自我表揚”型,常用于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但容易忽略反思和批判;課例片段評析型;專題案例研究型;課程故事型。案例不一定是課例,也可以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經(jīng)歷的、觀察到的有價值的教育故事。這種案例的評析通常比較簡練,一般與故事的描述融合在一起。
。ǘ┓e累案例的基本途徑
案例取材的來源,可以是教師或同事的親身經(jīng)驗,當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問題,描述教育歷程相關的兒童讀物、教育小說、錄音帶或影帶,取材真實情節(jié)的假設性案例等。
在日常教學中,保持一雙慧眼,用比較的眼光、批判的思維觀察已有的教案,都是發(fā)現(xiàn)和積累案例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那些發(fā)人深醒的故事,配上精彩的點評,就是一篇精彩的案例。
其實,案例研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教學案例知識的積累總結】相關文章:
積累與運用教學案例07-03
《積累運用五》教學案例07-03
積累運用四教學案例07-03
詞語積累:《火燒云》中的教學案例07-04
職場英文常見知識積累07-11
語文考試考的是平時知識積累07-02
《識字7》教學案例的總結07-03
淺談案例教學07-03
案例設計與案例教學分析論文07-03
《積累·運用六》教學設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