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讀后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心理學》讀后感1
心理學是一門深奧的學科,我看完《心理學的故事》后還是不能很好地明白它。希望能通過學習而對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
心理學聯(lián)系的學科非常廣泛,如生物、醫(yī)學、物理等,所以心理學也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心理學的用途也非常廣泛。老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學生,才能對學生青春期做出來的事進行科學的處理。所以,現在的老師在學習時都要學習心理學。經營者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才可以賣出商品,因此他們都有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心理學真的無處不在。有人說:了解人的心理由如察言觀色,會做人的人無論在哪個朝代、社會都可以活得很好,因為他們懂得人的心理,也可以利用它來讓你的家庭更加和睦、快樂、幸福。
接觸心理學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日子里,我從中學到了,也感悟了許多,發(fā)現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現象都可以用心理學去分析、解決,就越發(fā)感覺到心理學的魅力。
由美國作家墨頓·亨特著的《心理學故事》講述了不同的學家的心理理論,這本書其實可以當做一本很好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因為情節(jié)比一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生動、有趣,所以不會顯得枯燥無味,我在看書的過程也不會因為太難看懂或者無趣而中斷我的看書熱情。
第一章為我們介紹了眾多的學者們,心理學家亦或是無心插柳的學者們,他們大多的都是你所熟知的先哲們,他們的思想,他們曾參與涉及心理學的故事,每一句都很值得我們深深地去品味一番。詳細的`內容介紹,使得我們很簡單的就可以了解到各個學者們的思想和理論,就如你會發(fā)現在哲人希波克拉底的眼里,人的情緒和情感都是來源于大腦,人的喜悅、悲傷、憂郁以及眼淚都是來自與大腦。
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學會遺忘傷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連我們自己也漸漸難以了解的世界。歲月可以埋藏真相,卻很難真正磨滅潛意識里那些模糊的影像,它們常常竄入夢囈,有時也侵蝕意志。我們誰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說我們的精神沒有瘡痍,我們的心靈不曾哭泣,只是我們殘存的意志,在努力維系那根已經繃緊的“弦”。生活的麻木不仁與內心的苦痛不安,源于對角色的絕對界定,源于心理學的缺失。感謝心理學,在我們茫然無措的時候,陪著我們走下去。
心理學聯(lián)系的學科非常廣泛,如生物、醫(yī)學、物理等,所以心理學也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心理學的用途也非常廣泛。老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學生,才能對學生青春期做出來的事進行科學的處理。所以,現在的老師在學習時都要學習心理學。經營者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才可以賣出商品,因此他們都有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我是學營銷的,以后可能會從事銷售方面的工作,所以也應該要了解消費者的心離才可以很好地進行工作。
古人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是這個道理。心理學的妙用不僅僅可以了解別人的思想還可以治愈心理的傷口。而這本書使我更加了解心理學和了解自己,朋友。
《心理學》讀后感2
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會被打!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里有這么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讀《焦慮心理學》,里面也有這么一句話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于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tài)度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墒,我們并沒有修煉出看空一切的心境,處于這世俗間,社會的發(fā)展是越來越快,我們終日苦于追上它的步伐,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一)誰的生活不曾“一地雞毛”
《焦慮心理學》這本書是從生活、職場、社交等方面細談焦慮產生的原因,提供自我調整的建議與方法。少年時代,程度或輕或重,我們會焦慮,害怕被老師當堂提問、害怕考試。也有很多人在高考前夕一夜無眠,考前身體出現小癥狀。步入職場后,我們也會因為各種不適應而不得已戴上一個假面具,害怕與領導同行,害怕人前發(fā)言。一度為了博取同事的好感,永遠都對別人說“好”,永遠的不拒絕,天天領著“好人卡”。但是,我們時常會感覺職場是無硝煙的戰(zhàn)場,而我們在這里壓抑著呼吸,活得不痛快。
(二)勇敢且客觀地面對焦慮,把握當下
托馬斯.卡萊爾也曾說過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灰暗階段,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都曾輾轉反側,思考著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反過來想,焦慮不一定都是壞事。每個人都曾在無法掌控的生活里橫沖直撞,但是做好了準備,最后可能也會因為這份焦慮獲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們要學會剝離外殼,在安靜的夜晚去審視,我們恐懼的源頭,客觀公正的來看,焦慮的始發(fā)點是已失去和過高的評價,但憂慮的`事情卻并沒有發(fā)生,正如書中所說“恐懼未知,你所擔心的80%都不會發(fā)生”。不如勇敢客觀來看焦慮本身,既然已經失去,我們就不要糾結;未來還未發(fā)生,我們不要過分煩惱。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塑造另一個成功的你。
(三)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世外高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若我們都有那書墨香,自信淡然,面對焦慮,或許我們可以變得更從容!督箲]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曾告訴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在書中獲得片刻的寧靜。在那些焦慮的歲月中通過品讀別人的人生,來豐實自己的閱歷,等自己的心境變得豁達,我們回首再看那些生活中疼痛、抉擇的艱難,會發(fā)現生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難。同樣,我們可以找一個愿意傾聽我們內心想法的朋友,將內心憂慮說出來,在與朋友交流中獲得些許溫暖,就像是漫漫長夜中看到點點光亮。因為述說自己經歷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愈的過程。
其實,讀完這本書,靜下心來。回首過往,會發(fā)現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措手不及,等時間沉淀,那些焦慮的事情終歸會成為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經歷。最終我們會發(fā)現焦慮沒有這么可怕,而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被它打。
《心理學》讀后感3
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他需要教師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個學生。相信有豐實的理論來指導來指導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路也會走得越來越扎實,越來越寬廣。
下面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
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師如何為學生有效學習創(chuàng)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
它涉及學校放棄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guī)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和過程,對于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么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還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有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目前來說個人收獲和體會是: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了解學生的特點,并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yè)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于“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局限,又要立于善于去發(fā)掘自身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著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
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chuàng)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tài)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chuàng)新性,以前習慣于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為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fā)現式,創(chuàng)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jié)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才是學習過程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心理學》讀后感4
《發(fā)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fā)展》按照時間發(fā)展的順序為我們呈現了人類發(fā)展的整體概觀。這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過的一本關于發(fā)展心理學的書。
雖然都是發(fā)展心理學,這本書與我們準備復試時讀的《發(fā)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還是有區(qū)別的!栋l(fā)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fā)展》的章節(jié)是按照人的年齡階段來劃分的,然后介紹該年齡階段的生理發(fā)展、認知發(fā)展、人格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等。而《發(fā)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的章節(jié)是先按照生理發(fā)展、認知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等劃分了幾部分,在按照年齡階段介紹的。而且,從書名中也可以看出來,《發(fā)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fā)展》介紹的人的發(fā)展階段是從人的出生到死亡,《發(fā)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著重介紹了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發(fā)展進程。
我感嘆研究中的觀察之細致,思維之巧妙。比如,我在逗嬰兒玩的時候喜歡把我的手指放在嬰兒手中,然后嬰兒就會抓住我的手指,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但是等我上了心理學的課程后,我才知道這是一種嬰兒的反射活動,之前的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動作會和發(fā)展有什么聯(lián)系。再比如對于嬰兒可管用就行的研究,嬰兒都還不會說話,但是研究者們精心的設計還是會讓這些嬰兒“開口說話”。
畢生發(fā)展還告訴我們,人的發(fā)展是貫穿人的一生的',而且人的發(fā)展和衰老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環(huán)境作用的結果。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所謂人的老年化是因為老一輩人與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況、社會背景及文化特點,因而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然而青年人卻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為表現看作是老年化的結果。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語能力、判斷力及學會的各種技能等所謂的晶體智力并不減退,只有知覺、記憶、運算速度等流體智力有所減退。
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進步,社會觀念和技術手段在不斷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變得無用了,也沒有能夠得到補充和更新,而這卻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標志。
事實上,人到老年仍有較大的學習潛力,如果能不斷地適應新的社會思想,及時掌握新技能,追隨時代潮流,則必然會延緩“衰老”進程。隨著社會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繼續(xù)教育將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手段。
總之,畢生發(fā)展心理學的興起在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踐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但它仍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為止,畢生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工作仍多于實驗性研究,它的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具體材料的支持和實驗研究的驗證。其中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可塑性、變異性、受歷史階段的影響等一般原則在心理發(fā)展各個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現。其次,它需要進一步跨學科、跨文化地聯(lián)合研究,特別是生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的支持。最后,接受畢生發(fā)展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會導致把人的心理發(fā)展看成是無規(guī)律可循、沒有任何限制的變化過程等這些問題也有待我們今后努力探討和解決。
《心理學》讀后感5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大概是這么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說。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邏輯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的解析對于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yè),又剛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為自己解夢,還拉這周圍的同學為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最近打算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為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記得當時每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么夢 ”
▲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非常通俗易懂,書中用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fā),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fā)去編排這本書,讀后感怎么寫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曾經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一定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jié)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fā)的樣子,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可以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應該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希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打算看的同學,我們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心理學》讀后感6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對于班主任來說,讀懂人心工作才會游刃有余。要讀懂學生的內心,學習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后遲毓凱老師的著作《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本書緊緊圍繞“學生管理”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從教師的自身定位、心理學上相關影響策略和管理的情境等方面詳盡敘述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的有效方法!安恢v屠龍術,只談殺豬法”真正把專家的理念和教師的實踐聯(lián)系起來了。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誰來管——學生管理中教師的定位問題,教師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個對學生有影響力的教師形象。第二個是如何管——學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規(guī)律,按照這些規(guī)律應該采取何種管理方法。第三個是何時管——學生管理中的情景問題,即什么時候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管。
本書第一章——《學生管理的關鍵》,就讓我茅塞頓開,深受啟發(fā)。
一、愛心價值幾何?
“愛孩子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如果把愛心定義為教育的關鍵,就太小瞧教育的復雜性,也是對教師職業(yè)的一種簡化甚至侮辱,而且還給許多教師造成了心理壓力。顯而易見,“愛心”還有“耐心”、“細心”、“恒心”、“虛心”、“責任心”等等的“五心說”、“六心說”并不是學生管理的關鍵。
二、名師方法也失敗
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里提到的許多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讓我們折服;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成為“受寵新貴”,李鎮(zhèn)西、竇桂梅等教育家我們也都一一追隨他們的腳步,可實踐起來還是問題百出?磥砦覀冎淙贿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名師方法的作用。
三、班主任是天生的嗎?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的嗎?領導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質與領導的有效性確實密切相關。自信而不自大的領導會堅定隊員成員的信心;外傾的人更愿意讓人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果斷、情緒穩(wěn)定、熱情、幽默等有這些特質的人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班級管理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培養(yǎng)起來的能力。
所以,學生管理、班級管理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管理有效,至少考慮三個因素:教師的自身定位、相關的影響策略、管理的情景因素。
書中干貨滿滿,如第九章提到的'《班級管理的教練策略》,以案例和管理心理學角度向我們講述了培養(yǎng)班干部方面的技巧,分析了磨合階段的矛盾來源,著重指導教師如何手把手培養(yǎng)學生干部,最后總結出班干部培養(yǎng)的“四步走”戰(zhàn)略,即牽著走——扶著走——放開走——跟著走。而每個階段具體的方法,以及達到的目的和效果,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班主任工作是門藝術,更是門科學,需要專業(yè)的學習和不斷地科學實驗、實踐、反思得真知。這本書恰到好處地用心理學知識解釋并處理了一些常見的學生管理問題,有利于我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對癥下藥,提高我們工作效率的提高。希望更多青年教師能親身感受這本書的魅力,讓自己的工作更愉悅,生活更美好!
《心理學》讀后感7
關于教育的三個常規(guī)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么教的問題。因為,教什么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么教的問題那是職業(yè)的使命,為國家培養(yǎng)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么教的問題,才是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怎么學,怎么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fā)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著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fā)思考,引發(fā)相關聯(lián)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么,陷于日,嵥槭聞罩械慕處,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實例,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fā)創(chuàng)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fā)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chuàng)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chuàng)造契機和實施教育并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chuàng)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并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tài)。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chuàng)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對象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對象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盡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jié)課、每周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里的異議。他或她怎么不這樣說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說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里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么,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yè)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chuàng)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yōu)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yè)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心理學》讀后感8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它的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之中。社會心理學是指社會因素引起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社會事物及社會關系并對社會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對社會發(fā)生影響的心理活。通過讀這本書可以讓我明白社會心理學伴隨社會發(fā)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寓益突破歷史上形成的“心理—社會或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學框架,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去研究社會心理狀態(tài)、過程和社會對社會行為的內在規(guī)定性,將會推動社會心理的進一步發(fā)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系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系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系。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么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人際關系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凈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系后,分歧就難免,沖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是關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種屬性和特征的一種整體性的知覺,人們也由此形成社會判斷,并進一步對他人作出有根據的歸因。它主要包括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對群體的認識,對社會因果關系的認識。自我知覺的內容有兩個基本成分:自我概念與自尊。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象鏡子那樣是從別人那里發(fā)現自己的“。人們對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堅強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實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精神首先敗陣。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的自暴自棄。所以我們要有自信。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guī)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y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y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后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后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
《心理學》讀后感9
《逆思維心理學》是一本教你如何用逆向思維看待人和事的書,讀完這本書,會讓你對生活中你想不明白,看不清楚的人和事徹底釋然。用逆思維的方式處理問題,很受用!例如:職場上,如果有人故意針對你,嫉妒你……你不要用常規(guī)思維去生氣,用逆思維處理:第一,在他面前低調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面前裝傻,無能的人往往見不得別人比他強;第二,遠離他,不要經常出現在他的視線里;第三,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努力修煉,讓自己的本領值得他妒忌。這看起來好像是在躲避,其實是用逆思維來修煉心性。一方面自己心里不會那么難受,另一方面也是處理人際交往的一種藝術!傲肿哟罅耍裁带B都有,不要企圖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是的,我的處事原則是:待人真誠,但要不卑不亢,我尊重每一個人,如果得不到你的尊重,我不怨你,說明我們不是同類,我繞道!
昨天,我去理發(fā)店剪頭發(fā)。理發(fā)師看了我的頭發(fā),在我頭上比劃了很久,說:你這種剪法很老氣,把你的臉顯得更圓,我給你設計一個發(fā)型絕對比原來的好看,會把你的臉拉長顯小……然后便給我講了一大套審美理論。什么當下流行的空氣流海,流線型線條,蓬松感,發(fā)尾的柔和度,立體感……女人哪里聽得美的描述?盡管我提出很多質疑,比如:空氣劉海適合小姑娘,我的年齡會不會不合適?再如:我的臉很圓,我十多年留短發(fā)的經驗告訴我需要上部頭發(fā)多一些蓬松一些,對臉部有遮擋,你那樣把頭發(fā)往后打理,會不會把臉顯得更大?……理發(fā)師很自信,又一陣比劃后,我把頭發(fā)交給了他。
可是,他剪的過程中,感覺效果并不是他說的那樣,我一直擔心我的頭發(fā)越來越少,可他還在不斷給我將頭發(fā)打薄……我說不能打薄了,會貼在頭皮上,臉不是更大了么?他說這叫層次感!我阻止了他很多次,但他依然堅持他的.理論……最后我強行讓他別剪了,他還覺得外行在干涉內行,很不情愿的停止打薄頭發(fā)!可是我的頭發(fā)已經面目全非了!我有些生氣,他又說效果還沒出來,一會兒你就會發(fā)現效果的,我要暈倒!這是什么鬼?這發(fā)型不適合我好不好?他搗鼓了半天,最后我的好心情全部被破壞了!中午去朋友生日宴,大家都說沒有原來的好看!固執(zhí)的理發(fā)師,理論脫離實際的理發(fā)師!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上你門店上當!
我郁悶了很久,后來想到用逆思維化解了不良情緒。第一,之前他和你有過溝通,是你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輕易相信了他的專業(yè)能力和審美能力,責任自己也有份。第二,原來的發(fā)型都剪了十多年了,就當換一種發(fā)型吧,雖然不是很合適,但是不嘗試怎么知道呢?那位理發(fā)師給你提供了更多嘗試的機會。第三,我頭發(fā)長得快,過不了多久就長回來了,有什么好郁悶的呢?這樣一想,天下太平。換個角度,世界都是美好的!
可能你會說:逆思維有些佛系,逆思維有些阿Q!是的,換種思維讓你成功,換種思維讓你幸福,這不是很好么?
《心理學》讀后感10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它的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之中.社會心理學是指社會因素引起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社會事物及社會關系并對社會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對社會發(fā)生影響的心理活..通過讀這本書可以讓我明白社會心理學伴隨社會發(fā)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寓益突破歷史上形成的“心理—社會或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學框架,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去研究社會心理狀態(tài)、過程和社會對社會行為的內在規(guī)定性,將會推動社會心理的進一步發(fā)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系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系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系.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么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人際關系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凈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系后,分歧就難免,沖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是關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種屬性和特征的一種整體性的知覺,人們也由此形成社會判斷,并進一步對他人作出有根據的歸因.它主要包括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對群體的認識,對社會因果關系的認識.自我知覺的內容有兩個基本成分:自我概念與自尊.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象鏡子那樣是從別人那里發(fā)現自己的".人們對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堅強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實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精神首先敗陣.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的自暴自棄.所以我們要有自信.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guī)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y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y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后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后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
《心理學》讀后感11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大概是這么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說。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邏輯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秹舻慕馕觥穼τ谖疫@個非心理學專業(yè),又剛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光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為自我解夢,還拉這周圍的同學為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書,最近打算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能夠互相研究一下,因為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記得當時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么夢”
而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十分通俗易懂,書中用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fā),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fā)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以前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必須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jié)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fā)的樣貌,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能夠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就應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期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打算看的同學,我們能夠多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心理學》讀后感12
你是否在走廊里遇見自己的老板,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在接任一項新的工作任務后,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勝任,因此每日茶飯不思,輾轉反側。甚至沒有任何事情發(fā)生,但你還覺得隱隱的焦慮,會忍不住猜想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自己能不能解決?如果你有這樣的“癥狀”,那么你焦慮了。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癥狀,將近40%的人被嚴重的焦慮困擾,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讓如此的多人開始焦慮,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體性焦慮。《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對現代人所產生的普遍性焦慮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結合多名心理學家的治療經驗和大量臨床案例,得出很多簡單、實用、有效的戰(zhàn)勝焦慮的方法,讓你在閱讀和實踐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擺脫焦慮困擾。
與抑郁、傷痛、憤怒等單一化的負面情緒不同,焦慮相對更微妙、更復雜,甚至更難以形容,其實,適當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但過度焦慮影響了生活和工作這就有些病態(tài)了,這樣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書中提到了焦慮的多個誘因,歸納起來,重點有以下幾種。
一是認同危機。即別人眼中的你,從小到大,我們難免被家長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那個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會讓你有落差感,然而這種落差并沒有隨著你的成長而消失,工作后,別人家的孩子依舊圍繞著你,讓你覺得自己挫敗感越來越強,此時你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賴外界的肯定,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認同危機。
二是失敗恐懼。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這在我們的人生中都只不過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有些人,卻因為這瞬間的變化而沮喪、緊張、焦慮以至絕望,有些極端的人,選擇了更為極端的方式來逃避失敗。失敗并不可怕,失敗之后產生焦慮情緒也很正常,但我們要學會自覺質疑和辯論,告訴自己,失敗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義。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達到你預期的結果,你必須保證你的聚會完美無缺,你的工作必須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侶必須是最好的那一個,等等,然而這個世界大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對你俯首聽命,他們不會事事順著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會痛苦,你會異常焦慮、沮喪的壓抑。事實上,你之所以覺得世界不完美,是應為你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過于堅持執(zhí)念,你會變得強大、自由。
四是自我貶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貶低心理,知識程度輕重不同,心理學對自我貶低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卑和無助。
了解了焦慮的誘因,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斬斷焦慮的思維,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環(huán)。莎士比亞說:事情沒有好壞,全在于你怎么看。同樣的困境,對于不同的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顆強大的內心,是你戰(zhàn)勝焦慮的最好武器。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讓我們一起趕走焦慮,讓生活充滿陽光。
《心理學》讀后感13
由于這學期修心理學這門課,對心理學逐漸有了興趣,所以在網上買了一本有關于心理學的書來讀,是美國作家約翰。桑特洛克寫的《心理調適:做自己心靈的CEO》這本書,里面有很多心理上的自我測驗和調適策略,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還有什么比自我調適、獲得幸福和有效應對生活當中的壓力和挑戰(zhàn)更為重要的呢?所有人都希望能夠了解怎樣變得更快樂,如何更好地進行自我調適。詩人胡德說過“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要像太陽一樣,總是面對著事物光明的一面!蓖ㄟ^自我測驗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時也將會獲得有效應對各種壓力和挑戰(zhàn)的知識、策略和資源。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充滿了現實世界的故事和案例,以及實施有效應對的自我測評和調適策略。在每一章中,都提供了幫助改進個人調適的“調適策略”。書中還強調了社會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種族、性別的內容被融于調適問題的討論中。在閱讀完之后,鼓勵幫助我依靠自己的智慧來改善生活中很多麻煩或者是不順心的事情。書中每一章討論內容的前面用
一個故事做引導,作者約翰·桑特洛克用了很多辦法來傳授主動心理調適的技巧,幫助讀者提升調適能力,其中每章都至少有兩個與該章內容相關的“調適策略”。而且他是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行為與腦科學學院的教授,是作者這種深厚的專業(yè)背景和高超的寫作水準,讓他在駕馭心理學的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時顯得游刃有余。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講的那樣,這本書所介紹的調適是建立在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比如通,靈活地處理事情,會讓你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礙,少走許多彎路。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就可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理解別人的難處,從中能學會許多為人處事之道。什么事情,想通了,也就過了。換個角度看問題,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
“我們的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鄙罾镉兄S許多多美好的事物,許許多多的快樂,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fā)現,而要發(fā)現它,關鍵在自己。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愉快的思想又是由樂觀的個性產生的。珍惜你所擁有的,相信自己,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書中點自信,你自己的事對別人來說,什么都不是。面對選擇,順其自然就好,不是每個選擇都盡善盡美,缺憾總是有的,所以不必擔心后果。生活每天都在繼續(xù),但有些東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繼續(xù)。有的東西我們可以選擇永遠把握,但有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學會放棄。有人說,人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煎熬,那種取舍不定的掙扎是那么的痛苦。對于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選擇放手,不能猶豫不決。放棄和堅持只在一念之間,果斷地做出決定,才能讓自己徹底斬斷痛苦,重新獲得一個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屬。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才會活得更灑脫。書中時,我們失望痛苦。不管遭受了什么磨難,我們都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學會做自己的心理調節(jié)師,給自己療傷,給自己解愁,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理由來化解一切的煩惱憂愁,是安慰自己最好的方法。
《心理學》讀后感14
在讀了《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后,“以寬容收獲孩子的笑容”和“笑一笑,樂一樂”這兩節(jié)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在“以寬容收獲孩子的笑容”這一節(jié)有這樣一個一個事例:一個一向從嚴治班的班主任,批評吵鬧的學生,引起學生的反抗。他就讓學生匿名談對這件事的看法。好幾個學生都建議老師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不要發(fā)脾氣。老師很受啟發(fā),認識到要嚴而有度。這個事例簡直是在說我一樣,我對學生常常大聲批評,學生也寫日記希望我不要生氣,對身體不好。雖然我感動于學生的懂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是過分苛求學生了。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犯錯誤很正常,上帝還原諒呢,為什么我們就要生氣,嚴厲批評呢?書中的話仿佛就是對我說的:蘇霍姆林斯基——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同時書中諄諄教導,作為教室不能忽視寬容這種教育策略。昨天下午崔xx考試還是不寫卷子,我想發(fā)怒時突然想到這本書的教導,于是仔細看了他的試卷,夸獎他說:你寫的題比以前多了,有進步。沒有想到放學時,他對他媽媽大聲說:老師夸我考試寫題有進步。我那是夸他,我是咬著牙忍著氣說的啊,可是他竟然高興的報告給家長。這讓我領略到了寬容的力量。
“笑一笑,樂一樂”這一節(jié),則強調了幽默的力量。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學習效果,可能提高學生記憶力百分之十五。面對期末復習和包班的現狀,每天沉重的皺著眉頭,很難有笑容給學生。學生是鮮活的生命,比我們更苛求陽光雨露的心靈怎么能適應今日每天重復的復習時光?我沒有智慧和學識待給學生思考性的幽默,但我可以盡量以輕松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笑容和快樂啊。上課有張師德投票表,我把各科老師名字寫黑板上讓學生抄在表格里。崔某說:“我把你的名字寫成和數學老師合在一起的.了,你叫黃小肖!卑嗌洗笮,我很想嚴厲的吵他破壞課堂紀律,但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不是希望更多的給學生輕松寬容的氛圍么?于是我也笑,說:“那我也可以叫崔龍龍了!卑嗌蠈W生更是開心的大笑。下課一個女生問:老師你和浩然誰眼睛大。窟@么沒有知識含量的問題我以前一定會瞪她一眼轉身而去,但我看過《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之后不這樣做了,我覺得應該讓后學生感受到老師和他們是一樣的,可以做很多他們那個年齡喜歡的事情。于是我走到悍然面前,摘下眼鏡,和他比誰的眼睛大。看著浩然瞪大的眼睛,最后還用手指撐起眼皮,周圍學生目不轉睛的比較這我們倆的眼睛,我一下笑噴了。沉重的復習階段還能有這樣轉瞬即逝的歡笑時光,對學生老說是多么難得啊。而我除了對他們笑一笑,并沒有做什么啊。模擬考試下來,我們班100分多了,我似乎覺得這是笑一笑的功勞。
古諾特博士說過:“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發(fā)覺我是教學成敗的學習氣氛,身為老師,我掌握無比的權利,使學生過得悲慘或快樂,我可以作為折磨人的工具或繼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開心,也能傷人或救人!贝_實惶恐啊,我們手中的權利決定著學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整個童年的回憶。就為這個,我不敢停下閱讀的腳步。
《心理學》讀后感15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赐辍锻涎有睦韺W》,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guī)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在的職業(yè)相去甚遠。可能是我意志不堅定吧,但我總覺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在我的思想,我會這么處理這個事情。
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
第二,我會讓學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這個不需要做很快的決定,也許會給1個月的時間;
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的形式交給我;
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我的理想》;
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guī)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夢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嘆一下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現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么規(guī)劃,一直到大學畢業(yè)后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著社會的激流漂動。后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著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guī)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guī)劃實現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說說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復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說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周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到周末,周報的內容沒實現;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在我養(yǎng)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當然,好像說了這么多,和拖延沒多大關系,其實按計劃進行,就是改掉拖延的習慣,克服拖延的心里。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多機會,而往往是拖延的心里,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說吧,過了這段時間再說吧,完成這個事情再看吧等等,讓機會轉瞬即逝,時間過了,也許想法和機會都過了……
【《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心理學的06-24
經典心理學03-03
《心理學》讀后感03-11
心理學讀后感01-31
心理學的讀后感01-27
心理學讀后感04-08
《心理學》讀后感05-01
幼兒心理學讀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