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05 19:16:12 歷史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集錦1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集錦14篇)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

  一、課題背景: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實現個性發(fā)展,使自身素質優(yōu)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傊,“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的學說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并成為教學的常態(tài),追求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生態(tài)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fā)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fā)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fā)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鞍l(fā)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fā)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于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fā)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的學說,學習生本教育、發(fā)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扎根,任務還很艱巨。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系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②社會經濟的繁榮;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視頻資料和設問,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②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③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tài)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偻ㄟ^對“隋朝的統(tǒng)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tǒng)一、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诖筮\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賹W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fā)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過采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并精心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垠w驗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布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并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搜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制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1.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2.自制多媒體課件。

  3.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tǒng)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系的,共同圍繞秦統(tǒng)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于一些專業(yè)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tǒng)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tǒng)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探討秦歷史意義,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tǒng)一漢字》《統(tǒng)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點

  秦的統(tǒng)一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tǒng)一措施產生的深遠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法、互動法、啟發(fā)教學法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途徑查找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設計學生準備:提前預習,有條件的可以課外閱讀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在上新課之前,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上一單元我們所學的內容。(和學生一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接著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問學生)春秋與戰(zhàn)國兩個時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學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現存的文獻和文物卻記錄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762次國家間的戰(zhàn)爭。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列國的紛爭就成為阻礙統(tǒng)一的最大的力量。所以為了統(tǒng)一就必須結束當時諸侯國彼此之間的戰(zhàn)爭,這種戰(zhàn)亂的局面什么時候結束的呢?又是誰結束了這種局面呢?帶著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板書: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授新課

  一、秦滅六國

  通過課名大家就能知道是誰結束戰(zhàn)亂局面實現統(tǒng)一啊?(學生答:秦國)。戰(zhàn)國七雄并立,為什么是秦國脫穎而出兼并六國實現統(tǒng)一呢?大家結合我給出的材料(課件展示)和課本的內容,思考一下秦滅六國有哪些條件呢?

  1、條件(板書)

  (1)民心所向。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zhàn)爭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

 。2)秦國實力雄厚。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過長平之戰(zhàn),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的進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認錯誤。這些人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克敵制勝,對秦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做出重大貢獻。

  2、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掃六合”,開始了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按照由近及遠,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各個擊破,用了9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秦統(tǒng)一的意義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zhàn)不已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局面,從此,統(tǒng)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戰(zhàn)爭,最終在軍事上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面對空前廣闊的疆土,各地交流困難,思想混亂,邊患嚴重等等這些問題,秦王嬴政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tǒng)一呢?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秦國疆域很大,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開創(chuàng)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度創(chuàng)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別取“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字組成皇帝二字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实圩苑Q“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其他人都不許用,對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諱。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央政權機構。丞相掌行政,相當于今天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軍事,相當于軍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監(jiān)察,相當于紀委書記。但最后的決斷權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縣制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權割據,秦始皇沒有實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たh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h以下又設鄉(xiāng)、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chuàng)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對后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是權利的中心,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過渡: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tǒng)一,但經濟和文化上還存在很多不變,影響統(tǒng)一的鞏固。

  2、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

  戰(zhàn)國時期七國文字的書寫各有差異,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使頒布的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后來又流行一種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tǒng)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過渡: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過于統(tǒng)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書坑儒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全國的歷史、醫(yī)藥、占卜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把在背后議論他的相關儒生全部活埋。

  過渡:戰(zhàn)國時期幣制非;靵y,像是齊國、燕國使用刀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魏國、趙國使用布幣,不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4、經濟上: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為了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guī)定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這都便利了經濟的發(fā)展。

  過渡:當時在咸陽,你坐馬車到其他地方是非常不方便的,因為之前各個諸侯國的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是不一樣的,秦國馬車較大,在其他地方行駛不了。為了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

  5、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靈渠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從都城咸陽到達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又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道路不通時,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并開鑿靈渠;文字不同時,統(tǒng)一文字,將小篆頒行全國;錢幣不同時,統(tǒng)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度量衡不同時,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這都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了中央集權。

  過渡: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南下侵擾

  6、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tǒng)越族開靈渠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征討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區(qū),并且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萬里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鑿的靈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統(tǒng)一越族。過渡:秦的北進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斷拓展,最終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三、本課感悟

  秦的統(tǒng)一不僅是地域的統(tǒng)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tǒng)一。從此以后,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tǒng)一成為主流,而分裂、戰(zhàn)爭僅僅是歷史上簡短的小插曲。

  四、本課小結

  五、隨堂練習

  六、板書:

  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岳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斗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后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fā)展趨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yǎng)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看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guī)模。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5

  【內容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作用。

  一、內化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

  2.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勞動體驗,比較石制農具與鐵制農具的性能,理解鐵器得到推廣的原因。

  2.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3. 通過看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制作,讓學生掌握、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 培養(yǎng)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協(xié)作學習的精神。

  4. 學生就“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進行辯論,對商鞅變法進行評價。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中,培養(yǎng)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會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fā)展。促使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是鐵器的使用。鐵制農具出現以后,牛耕漸趨普遍起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fā)展,也使社會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生產力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戰(zhàn)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下迄秦,完成了從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均與戰(zhàn)國時代的變法或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系。戰(zhàn)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余,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老師精選有關商鞅變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發(fā)布的《求賢令》、“廷議”相關內容等)(8K紙一頁)準備課堂使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進行“勞動體驗”,自由組合小組,分別使用石器和鐵器進行割草或翻地等勞動,并按要求寫出勞動報告(寫明: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勞動工具,勞動項目,比較結果,勞動體會)。

  四、教學流程

  入境生趣, 導入新課:課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體驗,請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

 。ǘ嗝襟w展示一些圖片)

  過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時期。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稱為千耦其耘。到春秋時期,田地里出現了個體小農。”

  提問:為什么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現象呢?(學生可能會提到“勞動工具的改進”“人身自由”“交租稅”等字眼)

  從事個體生產的人與奴隸有什么不同?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出現)

  過渡:地主階級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卻無實權。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社會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由此引入“社會變革”。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ǘ嗝襟w展示戰(zhàn)國形勢圖,學生列舉改革各國)

  商鞅變法

  ⑴要求學生在看書、閱讀資料后思考:商鞅為什么要變法?(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到“角色扮演”:模擬“廷議”)

 、 “經過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呢?”引入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與歷史作用。

  ⊙首先,讓學生看書2—3分鐘并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

  ⊙然后,學生小組討論:“商鞅變法的每一條內容如果能實行 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商鞅變法還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為什么?”

  ⊙最后,引導學生列表歸納變法內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梯形、圓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墒乔匦⒐ナ篮,商鞅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學生辯論后,老師可總結幾點: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成功,使秦國崛起。通過商鞅個人命運與變法關系的辯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chuàng)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練習鞏固

  以水果拼盤形式出現,激發(fā)學生興趣。拼盤由四種水果組成,每盤水果與相關題目鏈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蘋果等。

  教后師生雙反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變法或變革的實現使封建社會得以形成。所以,對于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對于封建社會關系的形成在對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結合當今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來解決本課難點。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yǎng):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yǎng)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fā)現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了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yè)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后果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辟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然后指出:這時歐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志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么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么首先發(fā)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并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在意大利發(fā)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意大利的發(fā)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脫教會對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并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他們贊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fā)而不是從神出發(fā)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么?(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么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群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后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鄉(xiāng)。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fā)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chuàng)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于戲劇事業(yè),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于現實主義色彩,這也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一、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采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么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fā),沿黑海、里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敘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后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tǒng)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說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fā)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這為組織大規(guī)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較發(fā)達,當時地圓學說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制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并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制造適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于航海事業(yè),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fā),沿迪亞士開辟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并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于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于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饑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時,與當地土著居民發(fā)生沖突,麥哲倫在沖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后繼續(xù)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環(huán)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辟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新航路開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系,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聯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fā)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guī)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fā)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fā)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fā)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電的發(fā)明前后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yǎng)學生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fā)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fā)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電力的發(fā)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媒體

  幻燈片、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與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已習慣了借助了電燈照明,使用電話與人交流,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顏六色的汽車來來往往,遙望藍天,銀白色的飛機在空中翱翔......還有今天的世博會,這些都讓我們自然的聯想起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教師引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在生產領域又有一次大變革。這就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它以電的發(fā)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人類由“蒸汽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相關的知識。

  [板書]

  第20課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一、電力廣泛應用。

  [教師引導]同學們家中或周圍都有哪些電器,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電燈,可以用來照明;電視,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娛樂;電飯鍋,可以煮飯;電熨斗,可以熨衣服;電腦,可以查資料、玩游戲;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

  [教師引導]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的生活和“電”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電是如何發(fā)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段小字內容。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第一段說明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穩(wěn)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那么電是怎樣發(fā)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第二、三段小字內容。

  [學生復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制出發(fā)電機,但這種發(fā)電機存在許多缺點,到19世紀70年代,發(fā)電機才進入實際生產領域。

  [教師講述]剛才大家說了電的發(fā)明的理論基礎,那么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哪些優(yōu)點?

  [學生回答]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輸送并可按用戶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潔高效、價格便宜等。

  [教師小結]由于電力作為能源具有這么多優(yōu)點,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電器的發(fā)明與使用

  1.電力在生活領域的應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電與我們生活中的密切聯系。那假如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學生回答]沒有電,我們將不得不熬過一個個漫長而漆黑的夜晚;我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話,不能上網聊天;沒有電,自來水沒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儲存成為難題;城市里,電車不能行駛,學校里,電教設備也不能使用……

  [教師小結]總之,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會很不方便,所以說,電的發(fā)明和使用,是人類在生產領域的一場巨大的變革,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教師引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另一個重要領域的發(fā)明,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通訊領域。

  [出示圖片]早期的電話。

  [教師講解]這是最早的一次電話通話演示,圖中的通話者就是電話的發(fā)明者貝爾。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貝爾展示的電話引起了轟動。電話及電報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而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

  [教師過渡]在電器發(fā)明領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最為著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愛迪生和他的發(fā)明。

  2.愛迪生發(fā)明耐用電燈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內容,了解愛迪生發(fā)明燈泡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在電燈發(fā)明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不但亮度差,而且燒起來有黑煙和臭味,要時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還很容易引起火災。自從電出現以后,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并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電燈很難普及使用。

  愛迪生立志解決這一難題,在幾年的時間里,他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教師補充]愛迪生是著名的“發(fā)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兩千項發(fā)明,正式注冊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項,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電燈以外,還有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堿性蓄電池等。許多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而他本人卻回答說:

  [投影顯示]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教師提問]請大家就這句話結合自己對愛迪生的了解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感受。

  [學生回答]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8

  導入新課:

  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先后進行了三次科技革命。不同時期的中國政府對待科技革命的態(tài)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或強或弱的不同命運。

  復習舊知:

  歷史回眸一:有人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中國正在沉睡……

  1、故事切入:展示1888年法國鐵路公司為慈禧太后修筑鐵路的故事,學生閱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關系,同時也在小組競爭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導航:

  A、火車是哪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產物?為最早的火車提供動力的是什么?

  B、除火車外,這一次工業(yè)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chuàng)新?

  C、在科技人物風云榜上,你會選擇誰作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說明理由。

  D、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如何?

  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發(fā)言闡述。師適當點評與總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完成后

 、倭袕娂泳o對東方的侵略,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之路,洋務運動應運而生。

  3、展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歷史回眸二:有人又說,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中國正在掙扎……

  1、故事切入:展示1901年慈禧太后與汽車的故事,學生閱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關系。

  2、問題導航:

  A、汽車是哪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產物?為最早的汽車提供動力的是什么?

  B、除汽車外,這一次工業(yè)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chuàng)新?

  C、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啟的電氣時代中,你又會選擇誰作為引領時代的風云人物?簡要說明理由。

  D、聯系自己的生活,說一說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

  借助我們當今生活中來自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讓學生感受科技就在身邊。

  E、聯系中國史,分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要點歸結:

  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谥袊嗣裣破鹁韧鰣D存運動。

  3、展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相關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4、總結兩次工業(yè)革命學習要點,為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好鋪墊。

  學習新課:

  活在當下:“網絡時代的到來”

  1、通過對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回顧,運用“范例導學”,展示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生結合教材自學。之后進行自學效果的反饋,讓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問題。并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生物工程)進行較為詳細的點撥,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2、展示美國XCOR航天公司xxxx年開始用太空飛船搭載乘客進行太空旅行的相關新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魅力。

  3、展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進而總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展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鍵詞,幫助學生加深印象,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過渡:有人還說,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開始奮起!

  思維提升:面對第三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提示:從政策、戰(zhàn)略、計劃等方面組織答案)再次聯系中國史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制定并實施“863計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鼓勵知識創(chuàng)新和科技發(fā)明,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未來:“科技之光”下的思考

  師說明:三次科技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科技之光熠熠生輝。但在輝煌的背后,人類不止一次地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出示組圖《大氣污染》《資源枯竭》《太空垃圾》《遭受核污染的人》等,以事實闡述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已成為人類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課題。

  小組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我們應當如何全面地看待科技革命?)通過設問,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學會辯證全面地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精彩回放:

  1、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也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網絡犯罪等負面影響。

  2、我國應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我們還要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青少年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品質,提高綜合素質,立志報國,為實現民族振興而努力!

  直擊中考:

  1、總結命題規(guī)律,幫助學生了解這部分知識如何考,以及怎樣備考等。

  2、出示近年相關中考題目,讓學生直面中考,實戰(zhàn)演練,做到胸有成竹。

  生答,師點評學生的作答情況。

  課堂小結:

  科技革命的累累果實,讓人們享受祖先無法企及的舒適、快捷、溝通無限的現代生活。而科技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只有全人類共同面對,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才能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課后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眾多成果中,你認為哪一項對當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最大?請談談它的利與弊。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9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配合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貫徹好教育教學方針,我依據學校的工作計劃制定了如下的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xù)擔任八年級歷史課,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也不扎實,大多數學生課堂上缺少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不注意知識點的整合,缺乏歸納分析能力,這些都是教學的不利條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改善。

  二、教材內容分析

  《歷史》八年級下冊,內容主要包括了中國現代歷史部分,歷史時空跨度大、歷史問題高度概括、具有歷史現實感與社會實踐性、滲透了較強的思想性與政治性。它承接《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發(fā)展線索,設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五個學習單元,概述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歷經的兩次歷史巨變,反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三、教學任務與目標

  1、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力求向學生傳授中國現代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讓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了解現代中國基本國情,認識新中國的建國史、探索史、發(fā)展史、外交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開拓精神。

  2、繼續(xù)傳授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學會歸納整合歷史知識,學會從眾多歷史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揭示歷史規(guī)律,開啟聯想與想象,自主探究,從學會到會學。

  3、通過中國現代愛國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tǒng)教育,社會主義國情教育,領袖人物的開拓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具有創(chuàng)新與開拓才能,掌握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本領。

  四、具體措施

  1、本學期繼續(xù)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為己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與增強學生素質、思想、培養(yǎng)能力,按質按量完成教學教育任務,使學生掌握中國現代時期的的歷史。

  2、重點學習前五個單元的內容,為中考打好基礎。

  3、認真鉆研課標、教材、教參;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每一個導學案,上好每一堂課;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4、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yǎng)發(fā)現歷史問題與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fā)與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積極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搞課題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與教研能力。

  7、優(yōu)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采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啟發(fā)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與學會學習與做人。

  五、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利用學校圖書室、網絡及其它媒體開發(fā)教學資源,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影片等播放給學生觀看,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對歷史資料的理解。

  六、教學進度表

  略。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0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fā)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yǎng)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yǎng)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yǎng)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fā)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fā)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學方法:情境表演、討論。

  教學準備: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 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敘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初中后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主持人及解說:老師;演員:兩位學生。)

  [表演] 王麗上了中學之后,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間里寫信、寫日記。有一次,媽媽看她在房間里呆了很久,怕她學習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會兒。于是,媽媽一邊推門進去,一邊說:“小麗啊,做作業(yè)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蓖觖愐宦犑菋寢屵M來了,趕緊把日記本放進書桌的小抽屜里。媽媽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說:“什么秘密?”王麗支支吾吾地說:“沒什么!逼鋵,在她心里已經想好了明天要去買把鎖來。(暫停)

  [教師提問] 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麗的媽媽是去偷看王麗的小抽屜了還是沒有去偷看?請同學分別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當媽媽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屜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關心自己的女兒。有的同學則認為媽媽知道那是王麗的秘密,覺得應該給她私人的空間,所以不會去偷看的。

  [教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都對媽媽接下去的行為進行了猜測,并談了自己的理由,我們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發(fā)展的吧。

  [繼續(xù)表演] 第二天,王麗正準備去買鎖,媽媽卻微笑著走進來,說:“這把小銅鎖送給你,爸爸媽媽知道你的想法,你長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尊重你。”王麗拿著這把鎖,不知道面對父母的信任還應不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她覺得很為難。

  [教師提問] 王麗的媽媽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從媽媽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覺得王麗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要鎖起來,萬一被媽媽看了,秘密就沒了。大多數同學認為不用鎖了,既然媽媽把鎖送給了你,說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應該尊重和信任她。

  [教師總結] 正如大多數同學所想的,王麗沒有使用這把小鎖,而是一直讓它在抽屜里靜靜地躺著。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應該尊重你,你更應該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后該怎么做了?

  [教師敘述] 過了幾天,王麗在小區(qū)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一天,王麗和同學龔倩在王麗住的居民小區(qū)里玩,王麗看到開修鞋鋪的老大爺,主動打招呼說:“張爺爺,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幫忙的嗎?”老大爺說:“謝謝,你已經幫我打掃好幾次衛(wèi)生了!饼徺磺那牡貑柾觖悾骸斑@個人是誰?”王麗說:“他是一個外地來的.老大爺,在這里開了個修鞋鋪,我們小區(qū)里有好幾個外地人,有的開商店,有的賣早點,還有的修自行車!饼徺徽f:“你怎么對他們那么好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個修鞋的大爺,手總是黑呼呼的!保〞和#

  [教師提問] 你們覺得龔倩的說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么回答龔倩?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說龔倩的說法是不對的。如果自己是王麗,他們會說“人與人之間是一樣的、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不應該看不起別人”等。

  [教師敘述] 大家說得很好,讓我們看看王麗是怎么說的。

  [繼續(xù)表演] 王麗聽了龔倩的話,鄭重地說:“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從事什么職業(yè),只要是正當的,就應該得到尊重!饼徺宦犃酥蟾械胶軕M愧,低聲說:“我懂了,我以后不會再看不起他們了!

  [教師總結]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不能因為工種的不同而看不起別人的勞動。外地人來異鄉(xiāng)打工,我們作為本地人應該幫助他們,而不是藐視他們,我相信你們知道以后應該怎么做了,是嗎?

  [教師敘述]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件王麗在學校里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又有一天,王麗去上學,在學校的樓梯上,她遇到了她們班的一位腿有殘疾的同學,于是她就走上前,說:“我扶你吧!薄爸x謝你!碑斔齻冏哌M教室時,看到兩個調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樣子,那位同學傷心地哭了。(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認為那兩個男生的做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么做?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說他們不對。如果自己是王麗,會罵那兩個男生,不許他們嘲笑殘疾人,應該尊重和幫助殘疾人。

  [教師總結] 那么,我們看看王麗她是怎么做的。

  [繼續(xù)表演] 王麗非常生氣,上前阻止他們說:“你們這樣做,實在是太不尊重別人了。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殘疾,還受到這樣的嘲弄,會有什么感受呢?”那兩個男生被說得啞口無言。

  [教師總結] 從上面的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知道了應該尊重同學、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而不應該是嘲笑、諷刺殘疾人,大家說對嗎?

  [教師提問] 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以上的三則小故事中,我們都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學生討論] 同學們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 大家都說得很好。我們應該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職業(yè)不同、觀念不同,但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這個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碼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話: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與平等,收獲豁達與平和。讓我們互相尊重、平等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吧!

  [結尾] 播放歌曲 《讓世界充滿愛》,并同時展示尊師愛生、捐款助殘、關愛殘疾兒童、關愛老人等圖片。

  課后作業(yè):寫一寫,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你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最讓你感動的又是什么?

  對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響呢?

  教學提綱:

  二、尊重與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與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與子女間的尊重與平等

 。2)情境表演二:對外地人的尊重與平等

 。3)情境表演三:對殘疾人的尊重與平等

  2、如何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主要參考書目:

  1、《歷史與社會》(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單元《走進社會》第二課《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課時〈尊重與平等〉。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fā)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chuàng)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yǎng)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布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搜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zhàn)守舊群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tǒng)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

  假如你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zhàn)守舊群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于舞臺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guī)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怎么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么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么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么不對?墨守成規(guī)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稅,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閑,百姓不愿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講述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中的主要活動,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zhàn)爭在美國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2、主要內容:課文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介紹。首先是戰(zhàn)爭的爆發(fā),概括了南北戰(zhàn)爭的起因和戰(zhàn)爭初期北方處于劣勢的情況;其次以北方的勝利為線索,著重敘述了林肯政府的作用、戰(zhàn)爭的結局、戰(zhàn)爭的性質和作用。

  3、美國南北戰(zhàn)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在美國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加強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本課不僅關系著美國歷史的發(fā)展,而且影響著世界的發(fā)展,也有助于解決我國臺灣的問題。

  學情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沒有通過網絡或圖書去更多地了解美國,沒有知道美國當時南北實行不同經濟制度的原因,分析不出戰(zhàn)爭初期北方連連失利的'原因,對于戰(zhàn)爭的性質也沒有認識,對于林肯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因而,教師要適當引用網絡等相關資料進行引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分析進行集體探究。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向西部領土的擴張情況。

  2、掌握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爭過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戰(zhàn)爭的結局。

  3、分析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zhàn)爭中北方由失利到勝利的原因及戰(zhàn)爭的性質和意義。

  4、評價林肯,學習他的堅忍刻苦、正直廉潔、熱愛祖國、維護統(tǒng)一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5、借鑒美國歷史,討論中國如何把握好一國兩制解決臺灣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美國政府在南北戰(zhàn)爭中采取的措施;南北戰(zhàn)爭的性質和歷史意義。

  2、教學難點: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性質。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了解長安城的城市布局特點,培養(yǎng)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yǎng)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鑒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jié)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系。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jié)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一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欲,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fā)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發(fā)展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fā)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后知識遷移,

  鑒于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啟發(fā)、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fā)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fā)散思維空間,培養(yǎng)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虒W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制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鑒真、玄奘的資料?梢陨暇W查詢,可以看書查找。

 。ǘ┙虒W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說明了什么?(目的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鑒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偈裁词乔蔡剖?

 、谇蔡剖沟教瞥涣魇裁?

 、蹖θ毡旧鐣惺裁从绊懀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閱讀后能夠自己解決。

 。2)為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jié)登高、菜肴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松突破重點。

  (3)接著出示《鑒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鑒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鑒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佟拌b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凇拌b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并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鑒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采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游記》是部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夸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儆^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谛饰餍杏心男┴暙I?

  (4)為了了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筑布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為此,我采用借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了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

 、匍L安城分成幾部分?

 、谡w布局有什么特點?

  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宏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么異同?這說明了什么?(認識長安城建筑布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筑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才會發(fā)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1-08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優(yōu)秀09-04

關于初中歷史教學設計02-15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15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3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4篇)02-18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3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4篇02-1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15篇)02-17

關于初中歷史教學設計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