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音樂五年級下冊《五十六朵花》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音樂五年級下冊《五十六朵花》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學唱《吹起羌笛跳鍋莊》
第二課時:欣賞《瑤族舞曲》
第三課時:學唱《阿嘍嘍》
教學目標:
1、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吹起羌笛跳鍋莊》和幽默風趣的情緒演唱《阿嘍嘍》。
2、通過欣賞管弦樂合奏《瑤族舞曲》,熟記音樂主題,劃分段落,并能用課堂樂器演奏樂曲的主要主題。
3、在唱、奏、舞諸項音樂活動中,能人人參與,大膽投入,相互配合。
教學準備:
(一)教具
鋼琴、錄音機或VCD機,有關樂譜及卡片、課堂打擊樂器。
。ǘ﹫D片、音像資料
羌族、瑤族人民服飾圖、跳鍋莊的圖片或錄像,羌笛的圖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阿嘍嘍》的演唱帶、伴奏帶,《瑤族舞曲》的錄音帶。
重點和難點
本單元重點:
用舞蹈參與歌曲的表現(xiàn),用演奏參與音樂欣賞。
本單元難點:
在讀譜教學中學習《阿嘍嘍》的歌譜,用五線譜教學的班級學習l=bE的首調唱名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為歌曲伴奏,隨歌聲舞蹈。
教學目標:
1、加深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善良、樸實、豪放、能歌善舞的特點的認識。
2、學會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
3、在唱歌、伴奏、跳鍋莊舞諸項音樂活動中能大膽投入、熱情表現(xiàn)。
教學過程:
1、導入
《五十六朵花》這一單元從低年級一直延伸到高年級,一方面是加強民族團結的需要,另一方面,從學習音樂的角度來看,學習各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實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的55個民族都稱為少數(shù)民族,他們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舞蹈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所以我們從小就應當學習、了解它并熱愛它。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鍋莊》,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這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響,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間樂器,但跳的“鍋莊舞”卻是藏族的民間歌舞,從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漢文,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他們世世代代從事農業(yè)生產,但在改革開放后也興辦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廠,另外,羌族的繡花和編織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學們請看羌族人民的服飾(出示圖片),再看羌笛的圖片(出示圖片)。羌笛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了,唐代詩人王之煥就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著名詩句,F(xiàn)在的羌笛都是雙管,可以吹出七個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羌寨里就處處響起羌笛的聲音。
我們再來看跳鍋莊的圖片(出示圖片)。鍋莊是一種藏族民間歌舞,羌族人民也經常跳鍋莊,在羌寨只要聽到哪里在跳鍋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高興地參加進去,可見羌族人民對鍋莊舞的熱愛,鍋莊舞的主要動作是弓腰、甩袖,邊唱邊舞,我們等會兒也來學幾個鍋莊舞的動作,請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樣,高高興興地參加進來。
2、學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
(1)欣賞歌曲范唱錄音(兩遍),請同學們說說聽后的感受。
。2)集體朗讀歌詞。
。3)隨錄音輕聲哼唱歌詞。
。4)學唱前16小節(jié)歌譜,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后面8小節(jié)與前面8小節(jié)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詞,并隨伴奏帶放聲歌唱。
3、用課堂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1)由學生討論選用四種課堂打擊樂器作伴奏,聲音相似的可只選其中一種,例如三角鐵與碰鈴、舞板與木魚。
。2)前16小節(jié)的基本節(jié)律是“× × │ ×× × │”,后8小節(jié)的基本節(jié)律是“××× │ ×× × │ × × │ ×× × │”,最后3小節(jié)可與旋律的節(jié)奏相同。
。3)由部分學生(約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學生隨伴奏帶歌唱,再依次換部分學生演奏。
4、學習幾個鍋莊舞的動作,歡快起舞
。1)根據錄像或圖片,隨教師學會一兩個鍋莊舞的動作。
(最好將教室里的課桌撤掉,學生可以在原位學習舞蹈動作。)
。2)隨錄音做動作。
(3)邊唱邊跳。
。4)男女同學各站一排,隨歌聲起舞,男女同學動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其余學生圍成一個大圓圈,隨歌聲歡快地跳起鍋莊舞。
5、小結: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跳鍋莊舞帶給我們的歡樂,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這僅僅是開始,請同學們在課外收集羌族和鍋莊舞的有關資料并互相交流。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在音樂活動中能大膽投入、熱情表現(xiàn)。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管弦樂合奏《瑤族舞曲》、用課堂樂器演奏《瑤族舞曲》主題,并用打擊樂器伴奏。
教學目標:
1、能專心欣賞、聽出《瑤族舞曲》三個部分速度和音樂情緒的不同,并能順利完成課本上的填寫練習。
2、能背出《瑤族舞曲》的主要主題,并能用課堂樂器演奏。
3、能隨《瑤族舞曲》的主題音樂做聲勢練習。
教學過程:
1、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去了羌寨,這節(jié)課我們要去瑤寨訪問。
瑤族的服飾非常漂亮,也是一個善于歌舞的民族,我們今天要欣賞的管弦樂合奏《瑤族舞曲》就是由瑤族民歌《瑤族長鼓舞歌》改編而成的。
瑤族遍布我國的南方,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海南等省區(qū)都有瑤族的身影,他們大多住在山區(qū),因此,被稱為山地民族。
瑤族雖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不過,他們在與外人交往時,都使用漢語。
瑤族以農業(yè)為主,精于織染和刺繡。他們本民族的節(jié)日也很多,瑤族人民特別尊敬祖先,吃飯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數(shù)遍,表示祖先嘗過后子孫才能受用。
讓我們來看看瑤族人民的服飾(出示圖片)和他們載歌載舞歡度節(jié)日的情景(出示圖片)。
2、欣賞管弦樂合奏《瑤族舞曲》
。1)《瑤族舞曲》描寫在節(jié)日之夜,瑤族人民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的情景。樂曲分為三個部分,課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兩個主題,主題A非常優(yōu)美動聽,主題B矯健活躍,F(xiàn)在我們先來學唱主題A。
學生隨教師琴聲輕聲歌唱,反復多次,要求邊學唱邊記憶。
(2)欣賞樂曲的第一部分
這一部分先有一個簡短的引子,隨即主題A多次出現(xiàn),描寫身著盛裝的瑤族姑娘們翩翩起舞,氣氛逐漸熱烈。主題B進入后,速度加快,剛強矯健,描寫小伙子們也加入到歌舞的隊伍中。
請學生靜靜欣賞樂曲的第一部分,提示兩個不同主題的進入。
。3)欣賞樂曲的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樂曲調性發(fā)生了轉變,拍子也變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寧,深情委婉,與瑤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結合起來,很有詩情畫意,仿佛是人們在親切地交談。
學生欣賞樂曲的第二部分,教師可用微小的指揮動作提示這是三拍子的輕柔舞曲。
(4)欣賞樂曲的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現(xiàn),但氣氛越來越熱鬧,并加了一個結尾,結尾的音樂速度更快,力度更強,表現(xiàn)歌舞達到高潮,全曲在熱烈歡暢的情緒中結束。
學生欣賞樂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聽賞一遍《瑤族舞曲》
教師可用指揮提示音樂情緒的轉換,也允許學生在欣賞時身體有所反應,甚至輕聲哼唱。
3、用主題A作聲勢練習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上的圖示:●跺腳、△捻指、×拍手、搖手。
(2)先隨音樂練前8小節(jié),只用跺腳(左腳)和拍手兩個動作。
。3)再練后8小節(jié)。前4小節(jié),學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鈴套(需在課前準備好)搖手,使手鈴發(fā)出清脆的響聲。最后一小節(jié)是最難的,搖手、捻指與跺腳三個動作同時出現(xiàn),其中搖手要持續(xù)兩拍的時間,但只要稍加練習,也就不難做到了。
。4)將整個練習連起來做幾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組或個人做。
4、用課堂樂器演奏主題A
(1)再將主題A背唱幾遍,在此基礎上,學習演奏,注意調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練習的基礎上,由教師指揮,全體學生齊奏,力求節(jié)奏整齊、音色優(yōu)美,使學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樂聲中。
。3)加入課堂打擊樂器。
。4)部分學生演奏,部分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部分學生做聲勢,氣氛一定很熱鬧。
5、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不但欣賞了優(yōu)美動聽的《瑤族舞曲》,還親自演奏了樂曲的主題,相信這一優(yōu)美的主題將永遠留在同學們的腦海之中。
隨筆:能順利完成本課內容要求。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阿嘍嘍》。
教學目標: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嘍嘍》。
2、初步學會這首歌曲的歌譜。
3、能為歌曲設計多種演唱形式。
教學過程:
1、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要到貴州的彝鄉(xiāng)去走一走了!
貴州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區(qū),那里有不少的梯田,過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車來澆灌梯田,現(xiàn)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嘍嘍》的歌詞,“流水上山坡”!流水為什么會上山坡呢?(學生回答:用抽水機將低處的水抽上來或是電力灌溉)。同學們說得很好,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電站,山鄉(xiāng)有了電,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們要學唱的歌曲《阿嘍嘍》就是從兒童們的角度歌唱這一山鄉(xiāng)巨變的。
2、學唱歌曲《阿嘍嘍》
。1)聽賞范唱錄音數(shù)遍,使學生對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討論歌詞,理解歌詞,特別要理解歌詞中“它是我指路,它聽我的話”中“我”字的含義,這個“我”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整個彝鄉(xiāng)的人民。
。3)跟著范唱錄音輕聲學唱歌詞。
。4)跟著伴奏帶放聲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熱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聲音,防止喊唱。學生演唱時教師可以指揮來提示速度和強弱。
3、學唱歌譜
這是課本上的要求,在已經唱會歌詞的基礎上學習歌譜是不難的,教師既可用琴聲帶領,也可采用教師大聲唱譜學生輕聲唱譜的方式,不論用何種方法,都應要求學生邊唱譜邊揮拍(或擊拍),以增加唱譜時理性的成分。
這首歌曲的歌譜中有四處用了3/4拍,課本中已經提示,一定要引導學生注意,如邊唱邊揮拍,這四個小節(jié)應用四三拍子的圖式揮拍。
4、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
這首歌曲活潑風趣,曲調也有豐富的變化和對比,這就為設計多種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將領唱(包括男聲或女聲領唱)、女齊、男齊、齊唱穿插起來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參考,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設計出多種方案,通過對比演唱,確定最佳方案。
。R)阿嘍嘍,阿嘍嘍,流水上山坡嘍阿嘍哩嘍。
。ㄅR)它是誰指路哎?它聽誰的話哎? (男領)哎,它是我指路,它聽我的話。(男齊)你見過沒有?你信不信?(女齊)你信不信?(男領)哎! (齊)你喲信不信?唱第二段歌詞時,將男領改為女領,男齊與女齊對調,就會有一種新鮮感了。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能有表情的表現(xiàn)本歌曲。能為歌曲設計多種演唱形式。
相關參考資料:
(一)與教材相關的參考資料
1、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
羌族通用漢文,無本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羌族以農為主,改革開放以來也興建起水泥、制革、木材、造紙、化肥等工業(yè)。繡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tǒng)工藝。
羌族的民族節(jié)日是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jié),年節(jié)的宴會又稱“收成酒”,每到這一天全寨人都要燒香敬祖先和天神。祈禱豐收的祭山會也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
2、瑤族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qū)的山區(qū),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山地民族。
瑤族也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口頭文學極為豐富,但現(xiàn)在的瑤族一般都會說漢語。
瑤族以農業(yè)為主,兼營林業(yè)和狩獵,瑤族人民精于織染和刺繡,幾宄^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節(jié)外,還有不少自己特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盤王節(jié)、耍歌堂等。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前先念祖先的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后子孫才能受用。
瑤族的服飾非常漂亮,歌舞也很有名。
3、羌笛
羌笛是吹奏樂器,流行于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及黑水縣一帶,歷史十分悠久,漢代已流傳于甘肅、四川等地,在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文人詩文記載。
現(xiàn)在流行的羌笛,以兩支同樣長短的竹子制成(約17──19cm),管體通常削成方柱形,綁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有一竹簧片的吹管,豎吹。羌笛的音樂高亢,發(fā)音如下:
1=D 6 7↓ 1 2 3 4↑ 5
每逢過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或勞動之余,羌寨就處處可聞羌笛的聲音。
4、鍋莊
鍋莊是一種藏族民間歌舞,藏語稱“卓”,主要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藏族地區(qū)(藏族與其他民族雜居地),因表演這種歌舞時常圍著爐灶或篝火,爐灶又被稱為鍋莊,因而得名。歌舞時男女各半,手牽手圍成一圈或兩排對立,開始時由一人領唱,然后齊唱,邊唱邊舞,其動作莊重、穩(wěn)健、豪放,基本動作有弓腰、左右擺步、四步一變、弓腰轉身等。鍋莊舞一般不用伴奏,曲調進行徐緩、節(jié)奏較自由、拖腔較長。鍋莊舞的歌詞豐富多彩,結構嚴謹,人們在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因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聽到哪里在跳鍋莊,就會不由自主地參加到鍋莊舞的行列中去陶冶情操,培養(yǎng)才智。鍋莊舞有一套完整的跳唱程序,一般的程序是鍋莊舞序曲、祝福鍋莊、迎賓鍋莊、贊美頌揚的鍋莊、辭別的鍋莊、挽留的鍋莊、結尾鍋莊。
【音樂五年級下冊《五十六朵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音樂下冊教學設計05-07
兒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詞舞蹈視頻08-04
人教版音樂下冊教學設計14篇05-08
人教版音樂下冊教學設計(14篇)05-08
人教版音樂下冊教學設計15篇05-07
人教版音樂下冊教學設計(15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