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通用4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同學,通過同學們的聽、唱、看、感受、體驗、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得音樂素養(yǎng)。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和學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長調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體驗內蒙民歌獨特的魅力。
2)讓學生感受蒙古人民對自己故鄉(xiāng)深沉真摯的感情,增強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聆聽感受、欣賞思考、體驗、創(chuàng)編等教學過程,使學生認識民歌特征與地域文化的聯(lián)系,通過自主思考、交流、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演唱《牧歌》;學習和了解作品相關的節(jié)奏、旋律等音樂知識。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演唱《牧歌》;
2、通過比較法感受蒙古族長調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切分節(jié)奏的把控,并模仿一些簡單的長調演唱方式和處理方式。
2、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獨特韻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賞
師:上周,我們在青海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本周,我們將繼續(xù)音樂之旅,首先,請同學們通過兩首歌曲進行對比,說一說作品出自哪個民族?兩首作品在音樂風格上有何異同?(播放《牧歌》《金杯》)
生:作品是蒙古族民歌(從速度、節(jié)奏、情緒分析)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這兩首作品是來自蒙古族。兩首樂曲風格截然不
同,速度一快一慢,節(jié)奏一個悠長、自由,一個規(guī)整、緊湊,情緒一個抒情,一個歡快、熱烈。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你們了解蒙古族嗎?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了解蒙古族和他們的音樂。
2、了解蒙古(播放圖片)
蒙古族又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甘肅等地。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蒙語”。畜牧業(yè)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他們有著自己特有的草原文化,他們居住的地方,地廣人稀,所以歌聲中時有蒼涼之感,所以,當有賓客來時,他們又十分直爽熱情好客。這也造就了別有韻味的蒙族民歌特點——蒙族長調和蒙族短調。
3、介紹長調和短調。
師:請同學們根據長調、短調的特點,分辨兩首樂曲分別屬于哪一種?生:《牧歌》長調,《金杯》短調
師:真不錯,現在我們就一起隨著蒙族長調《牧歌》的美妙旋律,走進蒙古,走進草原。
二、新歌學唱
1、聆聽與感受
1)師范唱,感受音樂的速度與情緒,思考歌曲一共有幾個樂句?根據范唱標記換氣記號。生:速度慢;情緒:深情的,舒展的;歌曲樂句:2個樂句;氣息悠長
2、體驗發(fā)聲
1)感受緩吸緩呼,引導學生緩慢吸氣,保持兩秒鐘,緩慢用“嘶”出氣;小腹控制,像蠶吐絲那樣均勻,越長越好。
2)與老師配合,老師唱歌詞,生用“嘶”感受氣息。注意:在換氣記號處換氣3)請同學們用“u”演唱歌曲的旋律,注意運用緩吸緩呼的呼吸方式。發(fā)現難點,節(jié)奏自由。
4)請隨老師一起左右晃動身體,注意每小節(jié)的第一拍與身體晃動的位置的關系。感受節(jié)拍與節(jié)奏。
3、難點解決——音樂知識X X
1)知識講解,延音線: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連;演唱或演奏時作為一個音符,它的長度等于所有這些音符的總和。
2)尋找譜例中所有的延音線,計算出音符應演唱的時值。
3)晃動身體,視唱歌譜。
4)老師視唱曲譜,觀察老師的手部動作,思考手部動作和旋律、歌詞之間的關系。
5)再次搖晃身體,加上手部動作視唱曲譜,注意音準。
4、演唱歌曲
1)同學們試著填詞演唱歌曲,注意正確的演唱姿勢、呼吸方式,以及長音的'保持。
2)請同學朗誦歌詞,思考歌詞除描寫草原之外的深層含義——熱愛家鄉(xiāng)
3)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舉例說明你知道的蒙古長調民歌,并思考他們的演唱風格,體會力度變化生:《鴻雁》《天堂》
5)為《牧歌》設計力度變化,再次演唱
三、音樂拓展
音樂拓展一《牧歌》(無伴奏合唱)
思考:
①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與我們學唱的《牧歌》有什么不同?
、谀阏J為哪種演唱形式更能表現出大草原藍天、白云、羊群的美景?為什么?音樂拓展二創(chuàng)編歌詞
師:民歌具有地域性,請你根據嵐山漁業(yè)發(fā)達的特點,仿寫歌詞,重新進行填詞演唱,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四、小結
蒙族長調有著20xx年的歷史,但是由于流行音樂的沖擊,不少長調的種類正在逐漸減少,20xx年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做名錄”。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可謂五彩斑斕,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做民歌的傳唱者,讓這些民間的經典世世代代傳唱下去。
《牧歌》學情分析
1、8年級的學生音樂基礎較好,對于音樂欣賞、分析能力相對較強。
2、學生能夠較好的做到旋律模唱,對音準、節(jié)奏、情感等音樂要素的掌握較好,能夠通過聽賞音樂,說出自己的感受。
3、8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變聲期,根據歌曲作品的音域及學生演唱的實際情況,應當適當降調處理,并在教唱過程中引導學生,不要喊唱。
4、學生能夠唱譜,但對跨小節(jié)切分節(jié)奏的時值掌控仍存在一定困難。 5、學生已進入青春期,獨自進行展示作品時,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害羞、不敢唱,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l、通過學唱歌曲《牧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個性和感情色彩,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2、通過介紹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學生了解律動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馬頭琴的音色。
教學重、難點:
學唱歌曲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蒙古族民歌的特點,擴大學生的視野,從而加深對音樂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學方法:
采用直觀法和示范法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藝術風格,用啟發(fā)和創(chuàng)造式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編歌曲律動。
教學準備:
鋼琴、影碟。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欣賞
播放樂曲《萬馬奔騰》引導學生回答:
1、這首樂曲的情緒?感受到什么場面?(情緒熱烈,表現草原特有的壯觀場面)
2、你知道這首曲子中獨特的樂器音色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嗎?(馬頭琴)
3、這是哪個民族獨特的樂器?(蒙古族)
4、你對這個民族有多少了解?
5、請學生介紹馬頭琴的傳說,教師補充。
二、導入新課
馬頭琴音色柔和渾厚,獨具特色。演奏技術豐富,既可以為民歌、說唱音樂伴奏,也可以獨奏,它已成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樂器。蒙古族是一個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興盛的牧畜業(yè),豐富的礦藏養(yǎng)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們常常用自己的歌聲贊美祖國,同時也贊美了家鄉(xiāng),今天我們將一起領略草原人民帶給我們的無限美好情懷。
三、學唱歌曲《牧歌》
1、聽錄音感受歌曲,提示學生注意歌曲的情緒。聽后討論這首歌曲的情緒、意境、在我們面前展現一幅什么圖畫?
2、教師小節(jié):這首歌曲旋律起伏寬廣、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自由,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聽唱法和自學的方法學習曲譜。
4、教師引導學生劃節(jié)拍掌握兩拍半的節(jié)奏,糾正錯誤。
5、引導學生劃分樂句,總結蒙古族民歌的'特點: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短調。長調比較自由,舒緩;短調比較熱情、歡快,結構清晰。這首歌曲具有長調的特點。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經被改編為各種舞臺表演形式,如:奏無伴奏合唱等
欣賞瞿希賢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錄音。提問:無伴奏合唱與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談談欣賞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賞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導學生總結蒙古舞的特點,教師小結:
l、蒙古族是一個載歌載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動作粗獷強悍、女子端莊典雅十分優(yōu)美。蒙古舞的動作主要來源于生活,比如各種馬步就來源于牧民騎在馬上的動作。舞蹈中的鷹式位加硬腕組合就是根據雄鷹展翅飛翔動作的升華,這些都成為蒙古舞特有的藝術表現。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動作。通過肩部及各種馬步動作使舞蹈風格濃郁,別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動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動作。
2、學幾個簡單的動作。
六、創(chuàng)編
跟隨《牧歌》音樂創(chuàng)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挑選幾個同學展示。
七、小結
今天我們欣賞了蒙古民歌,從寬廣優(yōu)美的歌聲中,從優(yōu)美舒展的舞蹈動作中我們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個性和感情色彩,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3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
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牧歌》,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簡單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歌》是人教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節(jié)唱歌課;作品為F宮六升加變宮調式調,2/4拍,情緒抒情寬廣,旋律宛轉悠揚,描繪了草原放牧的故事與場景,表達了對家鄉(xiāng)和生活的熱愛。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長調和短調知識,感受作品表達熱愛家鄉(xiāng)和生活,體會生活的美好,提升演唱技能。
二、說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了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愿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應注意嗓音保護。
三、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了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作品《牧歌》,加深對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對生活和家鄉(xiāng)的熱愛,增強熱愛家鄉(xiāng)和生活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歌曲的學習演唱,并配以討論、欣賞、分析探究等活動/方法,學生能夠了解長調的音樂特點,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識與技能:認識長調的音樂特點,掌握其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的演唱特點。并能夠用悠揚抒情的情緒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熱愛家鄉(xiāng)和生活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重點:了解蒙古族民歌風格,掌握《牧歌》演唱特點。
難點:分辨蒙古族民歌長調和短調的風格特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說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說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分成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新課導入、初步感知、學唱歌曲、鞏固提高、小結作業(yè)。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是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請同學們演唱各地區(qū)的民歌并提問各地歌曲風格都是怎樣的?學生自由回答。因為地區(q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風格,有的細膩婉轉,有的活潑跳躍、有的高亢嘹亮。由此順勢引入本課課題《牧歌》。
這樣設計,既鍛煉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地、生動的過渡。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作品《牧歌》,加深對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對生活和家鄉(xiāng)的熱愛,增強熱愛家鄉(xiāng)和生活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歌曲的學習演唱,并配以討論、欣賞、分析探究等活動/方法,學生能夠了解長調的音樂特點,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識與技能】
認識長調的音樂特點,掌握其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的演唱特點。并能夠用悠揚抒情的情緒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熱愛家鄉(xiāng)和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蒙古族民歌風格,掌握《牧歌》演唱特點。
【難點】
分辨蒙古族民歌長調和短調的風格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請同學演唱各地區(qū)民歌,并提問:各地歌曲風格都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因為地區(q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風格,有的細膩婉轉,有的活潑跳躍、有的高亢嘹亮。順勢揭示課題《牧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描述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牧民放牧的情景。
2.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情緒悠揚舒展,很是寬廣抒情。
(三)學唱歌曲
1.發(fā)聲練習(常規(guī)發(fā)聲/依據歌曲元素進行發(fā)聲),教師提醒學生采用“嗚”和“啊”的聲音進行發(fā)聲練習,注意嗓音保護。
2.教師范唱歌曲,學生小聲哼唱。
教師提問:節(jié)奏變化和旋律起伏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節(jié)奏變化不大,旋律起伏較小。
3.教師播放歌曲,引導學生聆聽節(jié)奏和旋律特點。
教師提問:歌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的特點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先探索,之后總結并講解: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
4.教師范唱旋律,引導學生跟隨,注意氣息。
教師提問:對于歌曲的呼吸發(fā)現了什么問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并組織學生練習:歌曲整體旋律和節(jié)奏偏向舒緩,因而注意用緩吸緩呼的方式演唱歌曲。
5.完整演唱譜例。
6.教師引導學生有節(jié)奏和感情的朗誦歌詞,并請學生思考:唱詞特點。
學生討論并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并講解:詞組尾字多長音,表現悠長的感覺。
7.教師引導學生加歌詞完整演唱歌曲,糾正歌詞及旋律的對應問題。
請學生思考:歌曲表達的情感的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對家鄉(xiāng)和生活的熱愛。
8.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鞏固提高
教師以分辨長調和短調為主題,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并總結。
1.請學生演唱《嘎達梅林》并回顧歌曲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嘎達梅林》是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調,短調民歌節(jié)拍律動鮮明、結構句法清晰。
2.引導學生回顧《牧歌》的特點并進行對比。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并講解:長調在蒙古社會享有獨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長調也叫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y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tǒng)節(jié)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fā)揮,演唱的節(jié)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景象。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jié)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jié)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qū),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五)小結作業(yè)
師生共同回顧長調和短調的知識,長調的演唱特點和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呼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
布置課后作業(yè):搜集長調的相關歌曲,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分享。
四、板書設計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05-15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4篇05-15
初中音樂《牧歌》教學設計(4篇)05-15
初中音樂《牧歌》07-28
初中音樂《牧歌》03-03
初中音樂《牧歌》說課稿01-20
初中音樂《牧歌》【精】07-28
(精品)初中音樂《牧歌》說課稿03-19
初中音樂《牧歌》7篇【精華】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