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教學隨筆(匯編4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教學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1
內容提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審美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審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學會欣賞語文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可從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情感和審美理解力入手。
關鍵詞: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力
語文是美好的。
語文學習是美好的。
語文是美學載體,其中既有文學形態(tài)的精美顯現(xiàn),也有教學形態(tài)的審美表現(xiàn)?梢哉f,語文幾乎可以傳達世界上美學家致力研究的一切美。
因此,語文教師應在審美情感的參與下,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審美因素,把課程的理性內容、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tǒng)一起來,把深奧的知識傳授與動情的美感體驗結合起來,在努力提高學生語文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本文擬就如何在語文課中塑造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情感和審美理解力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己之見。
一、 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感知開始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作家感知社會生活的結果,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對象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而讀者要想了解作者的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須通過對作品的感知。葉圣陶先生說:“文字是 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和。”①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文學作品的形象不是具體的感性形象,而是通過語言虛擬的間接形象。因而,審美感知與一般的感知不同,它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伴隨著敏銳的選擇力和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審美感知力是審美主體全部審美過程的第一步。
在審美中,人們總要調動以往的經驗作為補充,把過去曾經建立的某種暫時的聯(lián)系恢復起來,從而使過去經驗中的情緒附著在當下的表象上,使審美對象融入某種程度的情緒因素。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谡Z文課中,首先必須要求學生將主觀情緒與審美對象所帶有的情緒色彩和諧統(tǒng)一并且活躍起來。比如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時,在分析林黛玉這個形象時,學生原有的印象是她是個心胸狹窄、好耍小姐脾氣、凡事斤斤計較的令人討厭的人。針對這一問題,我先讓學生比較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人的家境和生活狀況,再啟發(fā)學生在記憶的海洋里搜尋自己與主人公的哪怕一點點的相似之處并將之放大,再配合《紅樓夢》中林黛玉所寫的菊花詩、《秋窗風雨夕》、《桃花行》等詩歌,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而能觸動他們心弦的審美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學生心目中,林黛玉成為“不會用別人的衣裳溫暖自己的人”,是一個充滿才情、敏感多愁、自尊自愛自傲的`可人兒。
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知總是整體的,主體總是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興趣、意志等融入對審美客體的感知中,這種融入越豐富、越迫切,感知力就越強。一只破碗,不過是現(xiàn)代生活中的垃圾而已,但在魯迅的《祝!分,卻是麻木愚昧的祥林嫂的道具,是她悲慘一生的見證。學生讀到這里時,我要求學生把祥林嫂苦難生活的“碎片”與這只破碗連接,再聯(lián)系文章中作者對祥林嫂的三次外貌,特別是眼睛的描寫,一個經歷了再婚、喪夫繼而喪子,無人同情、無人關心、生活無著落、喪失生活勇氣的祥林嫂就完全浮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時已有的經驗和情感已經自然而然地參與了當下的感知,學生的感受內容已經極大地豐富起來。
夏丏尊先生說過:“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②可見,審美感知力的形成不是單純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而是從集體審美對象出發(fā),通過生動的直觀由單一到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審美情境,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2
大班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剪紙練習,許多動手能力較差的孩子也可以沿線剪出各種圖案;幾個比較好動的孩子也逐漸能靜下心來參加活動。實踐證明,孩子在趣味性較高的活動中堅持的時間長。
本學期,雖然是新接的班級,可根據(jù)我對大班幼兒年齡學習特點以及日常的觀察、了解,發(fā)現(xiàn)這個班孩子們動作能力差異很大,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興趣和促進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首先,我努力創(chuàng)設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環(huán)境。
在活動室的墻壁上,通過展示折紙、剪紙范例示意圖、折紙、剪紙細化目標以及粘貼剪紙作品,通過欣賞以及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逐漸孩子們對剪紙的興趣油然而生。為了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興趣,我還通過家園互動在活動室投放大量的`有關剪紙的圖書,推薦和鼓勵隨時翻閱。
剪紙活動一開始對孩子來說困難很大,不是剪壞了,就是折錯了,常常是手忙腳亂。這時我就及時幫助孩子們找出原因,第一部不能折錯,要不就會前功盡棄。然后耐心指導剪法;另外,請能力強的孩子做榜樣,開展一幫一活動,效果挺不錯。
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后,孩子們能得心應手的剪出各種圖案。這時孩子們就會覺得沒意思,簡單的剪幾下,就放在一邊又去拿一張紙剪,這樣既浪廢紙,作品又沒有新意。于是我拿起一個窗花提議:“小朋友咱們來個“剪窗花”比賽好嗎?看誰剪的窗花與眾不同!焙⒆觽兞⒖谈吲d的拿起剪刀,認真的剪了起來;顒咏Y束后一看,孩子們的作品多種多樣,棒極了!
在剪紙活動中,我首先幫助孩子們克服困難;接著是堅持每天練習,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最后是不斷變換剪紙的花樣,讓孩子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孩子們對剪紙活動的興趣有增無減。
因此,在剪紙活動中孩子們變得比以前認真、專心多了,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們學習的堅持性。老師做事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耐心,沒有耐心的老師很難培養(yǎng)出有恒心的孩子們。同時,孩子們從老師的“表現(xiàn)”中領悟到了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3
遷移規(guī)律對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舉一”,學生在完成單元任務時“反三”,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但是運用遷移規(guī)律必須重視通過科學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遷移方向,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從而遷移出新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概括能力;此外,還需要消除學習定勢的消極作用,促進正遷移,抑制負遷移,提高遷移效果。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學習的遷移。如何運用學習遷移的規(guī)律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見解。
一、深入研究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遷移的方向。
要使遷移方向具體、科學、明確,首先要研究課文的教學要求在全冊教材乃至整套課本中的位置,研究這組課文傳授的知識點與能力訓練點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網(wǎng)絡和能力訓練網(wǎng)絡中所承擔的具體任務。教師在授課前如果有了這個“全局”,就能明確這一篇課文與前后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的相互聯(lián)系,這樣在授課前就能自覺地做好學習新知識的遷移,并為再學習、再遷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尋找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就是所謂縱向遷移。語文課上學的課文在內容上雖然沒有什么大的聯(lián)系,但是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上的聯(lián)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師在教學新課文時,要善于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實現(xiàn)知識的橫向遷移。
學生在一篇課文中學到學習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夠加以運用,其實這些知識并沒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或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也就是說實現(xiàn)了學習的遷移,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教師必須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凡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或學習方法,不能僅僅滿足于教過學過,而是應該千方百計地設計各種練習讓學生練一練,使學生能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
掌握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學中,就是要教會學生把某節(jié)課上、某篇課文中、某次練習時學會的學習方法,恰當?shù)亍㈧`活地運用到其他場合中。這樣,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
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和利用學習遷移的規(guī)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在知識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識的遷移更有著它的重大意義,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技能成功地遷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課題,已經成為衡量學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與提高地重要標志。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遷移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最優(yōu)途徑之一,讓學生學會遷移,應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盀檫w移而教”是有效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不需要教”是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是教師實現(xiàn)“教”且為了最終“不教”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4
開放性閱讀教學是針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閱讀態(tài)度上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閱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煉思維,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品德的作用。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初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tǒng)一,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閱讀的規(guī)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叵胛覀儺敃r所受的中小學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幾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局限于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tǒng),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教師教學隨筆02-27
教師的教學隨筆04-10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5篇05-14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5篇)05-14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精選9篇05-14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精選9篇)05-14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4篇)05-08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合集4篇05-08
教師教學教學隨筆(通用4篇)05-08